携手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写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闭幕之际 7月10日,国家会议中心,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圆满落幕,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同日闭展。 中国邀约,宾朋云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及国内代表共计2000余人出席,共绘世界高铁发展蓝图; 高端装备,惊艳亮相——与大会同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吸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5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发布一批前沿技术与高端装备; 硕果盈枝,共话未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铁路部门进行会谈、签署合作文件,达成广泛共识。 谋创新,促发展,图共赢。这场既有“实绩”又有“人气”的盛会,尽显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动能,再次折射出中国高铁持续领跑的无限魅力。 这是一场智慧交流碰撞的盛会:汇聚最新理念,凝聚全球共识,解码高铁未来式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几天的北京,那一定是“热”。 这里说的不仅是盛夏时节的高温天气,也是世界高铁大会上的热——人气热、科技热、创新热。 透过一场交流会可见一斑。 7月10日下午,国家会议中心309A会议室。台上,6位行业大咖发表精彩演讲,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主题进行交流。台下,会场内座无虚席,就连后排都挤满听众。 中国铁路客票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技术都有哪些?UIC标准化如何促进客运铁路分销数字化?怎样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可持续铁路服务?……一系列问题都能在这场智慧的交流碰撞中探寻到答案。 这其中,中国经验、中国成就、中国方案,成为与会嘉宾的热议话题。 “中国高速铁路和它的票务系统非常让人赞叹,考虑到中国人口的规模,能够高效、有力地实施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是非常了不起的。”交流会结束后,来自澳大利亚高速铁路管理局的Graham Nelmes说。 过去3天,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运营和乘客体验,路网规划与车站……多个主题分组技术交流会既聚焦世界高铁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又直面各类问题挑战,搭建了汇聚最新理念、创造全球共识的高端平台。 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两场圆桌论坛同样精彩纷呈。16位铁路高管和专家学者围绕提升高速铁路运行品质、高速铁路促进经济发展等内容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高速铁路创造美好生活的创新举措。 “我昨天听了圆桌论坛,今天又来听分组技术交流会,受到了很多启发。”中国通号卡斯柯公司产品总监费振豪说,世界高铁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开阔眼界。 世界高铁大会是一扇窗,中国看世界,世界也看中国。 “中国高铁在建设与运营方面的经验,能为我们提供不少启示。”“中国高铁是公认的成功案例。”访谈中,国际铁路联盟官员频频点赞中国高铁。 参会企业代表Arash Aghdam说: “在过去的10至15年里,我来过中国好几次,每一次来都令我耳目一新,中国铁路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 于当下,智慧的碰撞接续上演;看未来,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 这是一场走在科技前沿的盛会:“行业领先”云集,硬核展品“上新”,感受创新加速度 “看!这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高铁列车!” 7月9日下午,CR450动车组样车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实车展出,“圈粉”无数。 不仅“圈粉”,更“宠粉”。 为让来自20多个国家的1200余名代表一饱眼福,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高铁创新之旅”中,复兴号主要家族成员集中亮相。 “上次来中国参加世界高铁大会,还是15年前。”来自俄罗斯的Igor P. Kiselev指着眼前一字排开的流线型列车感叹,“变化太大了。”这些列车,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高铁看着过瘾,开起来又是啥感觉? 镜头转向铁路技术装备展室内展区,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按下按钮,推动手柄,随着列车启动,巨幕中的风景迅速后移……无论何时,走进国铁集团展区,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自动驾驶模拟体验舱前都会排起长队。 “在中国坐高铁很舒适,但这样体验驾驶还是第一次。太酷了!”一位外籍代表在会议间隙,特意来感受不同视角下的“贴地飞行”。 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展会,铁路装备展见证了世界铁路技术装备的每一次飞跃。行走本届展会,来自不同领域的“行业首创”“国内首次”“全球领先”比比皆是。 在中国中车展区,CR450AF动车组数字样车亮相,戴上VR设备就能看到列车上从涂装到内饰的每个细节;中国中铁展区内,地质超前预报仪可以实时探测前方不良地质体,被称为隧道施工TBM盾构机的“千里眼”;铁科院集团公司所属展区展示了自研的铁路长续航多旋翼无人机,是开展铁路基础设施及沿线安全环境巡检的得力助手……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 “中国的铁路技术非常出名,尤其在高速铁路方面,我们非常渴望在会议、展览和展位上探索这些方面。”来自沙特阿拉伯运输总局的易卜拉欣·阿卜杜勒拉赫曼·塞拉菲说。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行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搭载红外摄像头的“机器狗”能文能武,是线路巡检的好帮手;站内机器人客服不仅会招手、比心,还能和旅客语音沟通;智能喷涂机器人结合视觉识别、UV喷墨等技术,能适应多种车型车厢喷涂需求并完成智能化作业……在展会现场,每走两步,就可能与智能机器人打个照面。 不仅如此,本届展会还首次设置了“人工智能”展区,通过安全检测监测、生产作业、学习实训三大核心板块,全方位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前沿应用成果。 一批世界级成果“首秀”,一批黑科技“上新”,正指向本届大会的主题——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一场蕴藏无限机遇的盛会:放大平台效应,共享发展机遇,书写合作新篇章 世界高铁大会和同期举办的铁路技术装备展,不仅是成果亮相的“舞台”,也是合作交流的平台。 7月10日上午,在智奇公司展区,西门子交通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莫德看得认真,聊得火热。 “他不仅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也非常认可我们向他介绍的公司管理理念,还针对KPI设置、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提出了一些建议。”智奇公司总工程师霍锋锋介绍。 作为参展商,霍锋锋参加过多届铁路技术装备展。被问及这次参展的感受,他脱口而出三个字——更自信。 “我们每天10时、15时都会在展区举办专场技术发布会,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很多客户都对我们的技术感兴趣,会提前扫码预约参加。”霍锋锋说,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我们也对自己的技术更加自信。 开放中国,机遇共享。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500余家企业参展、推出各类展品超过3万余件、7.2万人次观展……一个个数字映照展会热度。 商品、服务、技术在这里聚集,铁路技术装备展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对接、产业相融、创意互促的国际大平台。 在西门子交通展区,氢动力列车Mireo Plus H、云信号解决方案、端到端车辆数字化运维解决方案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展品”。 “通过展会,我们能深度了解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司发展,还能更好地服务本地市场。”西门子交通展台工作人员说。 科技既是竞争的战场,更是合作的桥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以高铁为媒,这是一次创新之约、友谊之约,更是一次合作之约、共赢之约。 “我们正站在高铁全球普及的临界线上。”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弗朗索瓦·达韦纳将本次大会定义为行业转折点,并援引与会各国共识强调,高铁属于全世界。 一场永不落幕的盛会,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阔步走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习近平 一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近七十年的今天,仍然有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无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落伍了,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日本军国主义通过甲午战争并吞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等领土后,又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攫取了在中国东北南部和京津一带等地区驻军的侵略权益,为扩大侵华战争构筑了前沿阵地。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疯狂的侵略国策,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 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五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六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七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2015年7月7日在参观《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时的讲话) 八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加强抗战遗迹保护开发,发挥各类抗战纪念设施作用,为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要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 (2015年7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九 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和支援大陆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2015年9月1日在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时的讲话) 十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十一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全体同胞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空前团结起来,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极其残暴,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对待中国人民,企图以屠杀和死亡让中国人民屈服。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近代以后,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信念如炬,九死未悔。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中国人民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十二 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十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十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五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无论是当年勇敢抗击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还是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是在那个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都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论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自欺欺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十六 9月3日,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的民族牺牲,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主要兵力,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且有力支援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2015年9月28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202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十七 这(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编者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八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年7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馆考察时,同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十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全体中华儿女为之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地时间202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庆典。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二十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俄两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伟大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当前,面对国际上的单边主义逆流和强权霸凌行径,中方将同俄方一道,肩负起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特殊责任,挺膺担当,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坚决捍卫中俄两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2025年5月8日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至2025年5月期间有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字 | 《求是》2025/17,转自求是网微信号
Точные причины САР неизвестны, но есть несколько факторов, которые могут ее спровоцировать: Циркадный ритм. С наступлением холодов световой день укорачивается, и нехватка солнца может нарушить работу биологических часов. Уровень серотонина. Дефицит солнца также способен повлиять на снижение уровня серотонина — нейромедиатора, который помимо всего прочего способствует 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м эмоциям. Уровень мелатонина. Смена сезона может нарушить баланс мелатонина — гормона, который очень важен для качества сна и настроения. Депрессия и биполярное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Да, у вас может быть многолетняя депрессия, которая давно стала фоновой, но в зимние месяцы она обостряется. Кроме того, у пациентов с биполярным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м депрессивная фаза также может приходиться на холодные и темные месяцы. Климат. Например, пасмурный Петербург не просто так имеет репутацию депрессивного города — чем дальше мы живем от экватора и получаем меньше тепла и солнца, тем выше вероятность развития САР. В целом, САР имеет те же симптомы, что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депрессия за исключением одного признака: сезонность. Если в солнечные месяцы года вы чувствуете себя хорошо, а с наступлением холодного и тем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года (или наоборот, с первой весенней капелью) ваша жизнь становится невыносимой, это и есть самый главный «тревожный звоночек». Вот с чем сталкиваются люди с сезонной депрессией: чувство подавленности и тоски; апатия, вялость, нехватка энергии; потеря интереса к занятиям, которые всегда радовали; нарушения сна; изменения аппетита или веса; раздражительность; трудности с концентрацией внимания; постоянное чувство вины, безнадежности и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бесполезности; мысли о смерти и самоубийстве. Это самые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ные симптомы САР, но также должны насторожить любые негативные изменения и самоощущение «все не так, как раньше». По словам врача-психотерапевта Оксаны Собиной, к специалисту стоит обратиться в том случае, если симптомы депрессии длятся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ое время — от месяца и больше. В том числе когда ничего не болит, но хочется плакать по любому поводу и накрывают мысли «как все надоело» и «когда все это кончится». Человек может плохо осознавать, что с ним что-то не так, но квалифицированный врач разберется, что с вами происходит. Обращаться нужно к психиатру или врачу-психотерапевту, то есть имеющему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и разрешение на то, чтобы выписывать рецептурные препараты. Можно начать с посещения грамотного терапевта, который сам определит, к какому специалисту лучше направить. Глянцевые журналы предлагают справляться с осенней хандрой с помощью прогулок с фотосессиями, котиков и любимых фильмов. Если у ва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САР, а не плохое настроение по случаю, все это может быть лишь приятным дополнением к лечению, не более. Назначить лечение может только врач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соберет ваш подробный анамнез и определит характер и тяжесть симптомов. В серьезных случаях может потребоваться комбинация различных методов лечения. Светотерапия или лечение светом В зарубежных рекомендациях этот метод лечения является терапией первой линии при сезонном аффективном расстройстве, хотя данные по поводу ее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пока противоречивы. Все довольно просто: пациенту прописывают ежедневное нахождение под лампами солнечного света, иногда в стационаре. Обычно этот метод лечения применяется при легких и умеренных формах САР и направлен на уменьшение симптомов. Но есть важный нюанс: в России этот метод физиотерапии практически не применяется для амбулаторного лечения, и даже в частных клиниках кабинет светотерапии — это большая редкость, и стоимость процедуры вас неприятно удивит. По мнению Оксаны Собиной, все дело в рентабельности: оснащение такого кабинета обходится очень дорого. Но есть и другой вариант: приобрести лампу, имитирующую солнечный свет. Этот гаджет можно ставить на рабочий стол, и даже если за окном тьма и холод, для вашего мозга будет создана иллюзия солнечного дня. Есть даже специальные будильники, которые освещают комнату имитацией солнечного света по мере пробуждения. Стоимость и качество таких ламп зависит от производителя, но это хорошие инвестиции в свое здоровье.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Если у вас тяжелая форма сезонного аффективного расстройства, врач может рекомендовать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В таких случаях препарат рекомендуется начать принимать перед началом зимы до появления симптомов и закончить лечение весной. Для лечения САР обычно применяются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из группы селективных ингибиторов обратного захвата серотонина. Они повышают уровень серотонина, что способствует нормализации настроения. Если вам предложили принимать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следует учитывать несколько важных нюансов: эти лекарства имеют накопительный эффект, и для достижения наилучшего результата может потребоваться 4-6 недель; некоторые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имеют серьезные побочные эффекты, в том числе на фон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другими препаратами, и вы должны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роинформировать своего врача о своих заболеваниях и показаниях; антидепрессанты ни в коем случае нельзя резко бросать, иначе вас ждет синдром отмены — очень неприятное, а иногда опасное для жизни состояние. Препарат отменяют постепенным снижением дозировки под контролем врача; эти лекарства не сочетаются с алкоголем, поэтому от глинтвейна и других спиртосодержащих напитков для поднятия настроения придется временно отказаться. Все эти составляющие здорового образа жизни не избавят вас от «осеннего блюза», но помогут уменьшить симптомы и ущерб для здоровья от многочасового лежания перед телевизором. Для поднятия тонуса специалисты советуют: получать как можно больше естественного солнечного света, поэтому даже короткая прогулка в обеденное время будет полезна; по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свое рабочее место у окна; побольше уделять времени физическим упражнениям, особенно при дневном свете на воздухе; сбалансировать свой рацион, есть побольше фруктов и овощей.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素养提升的时代内涵 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高等教育生态,高校教师既面临技术赋能的机遇,也面临着技术带来的挑战。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为高校教师应对数智化技术挑战、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精神坐标与根本遵循。 1.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素养发展的精神坐标 数智时代的高校教师素养发展,是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数字能力为体、以育人实践为场的整体性演进过程,指向实现技术理性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工具应用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它不再是传统素养的简单延伸,而是在数字文明新形态中教师身份、伦理角色与发展逻辑的整体重塑,助力教师在汲取技术力量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从而形成更加公平、更具质量、更富生命力的高等教育生态。从现实来看,随着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层次转型,高校教师的角色与素养结构也正处于系统性重塑的历史阶段。以教育家精神为精神坐标,构建兼具技术适应性与人文引领性的新型教师素养体系,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数智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技术整合与伦理判断的双重能力。教师不仅应具备数字工具的应用素养、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将技术赋能转化为教育效能,更应在技术融合中保持育人初心,坚守育人方向。高校可紧密结合未来教育教学特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教育课程[3],依托多元平台强化教师的数智教学能力。 教师素养需实现从传统教学向精准化、个性化与跨学科协同的结构转型。数智技术支持教师实施差异化和沉浸式教学,推动“因材施教”走向深入实践。虚拟仿真、智能评测等工具有助于还原真实教学情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教师应具备跨界整合与社会衔接的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育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高校教师素养提升机制应强调整合创新、自我更新与全球视野。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学习与技术跟踪的能力,对此,高校应建立包含适应性重构和迭代创新在内的专业发展机制。高校可通过监测教育技术前沿、开发智能教学资源、定制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实现终身学习和教学创新。此外,在弘扬中华教育智慧的同时,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数智平台传播中国教育实践成果,参与全球教育对话。 2.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在数智时代,智能算法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这让人不禁思考:高校教师的角色是否会被弱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更加珍贵。 其一,教育家精神是抵御技术异化的重要屏障。当教育过分依赖技术时,很容易将教育简化为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的机械过程,忽视教育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功能。教育家精神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影响,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育者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其二,教育家精神是保持教育温度的关键所在。数智时代的教育教学,不仅需要精准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适时的鼓励、引导和关爱,真正理解学生情感需求和成长困惑。教育家精神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确保教育不会变得冰冷机械,而是保持温暖与关怀。 其三,教育家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保障。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更需要具备批判思维、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家精神强调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技术洪流中保持独立判断,理性使用技术,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其四,教育家精神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传承教育历史智慧,不断吸收新理念和新方法,使教育既有深厚文化根基,又能与时代同步前进。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这种连接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在技术变革中保持教育连续性和稳定性。 3.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唤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中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部署,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系统性优化教师教育生态。 一是优化布局结构,提升教师教育能级。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全过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灵魂。优化教师教育院校布局,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举办教师教育,与高水平师范院校形成互补共生的新格局。大力支持师范院校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双一流”建设,显著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与核心竞争力,打造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地。 二是提升生源与培养质量,筑牢强师之基。通过实施国家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如“国优计划”“优师计划”等,吸引更多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深化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探索开放式师范生招生制度与跨学科优秀生源选拔机制。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除积极落实“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外,还向非师范生开放转师范通道或选修教师教育课程,从源头上保障未来教师的卓越潜质。 三是建立供需适配机制,破解结构性短缺。强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加强跨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并强化适应小班化教学、选课走班等新要求的复合型教师培养。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深度更新,融合数智技术与学科前沿,强化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加大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教师培养的国际竞争力与适应性,更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发展对高水平师资的新需求。 数智时代高校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技术迭代对教育理念、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深刻影响,高校教师需以“坚守教育信念”锚定育人方向,以“传承教育情怀”守护教育温度,以“融合技术理念”激活教育创新。 1.坚守教育信念,明确育人方向 锚定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应坚守教育家精神,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数智技术虽能优化知识传递效率,但无法替代价值观塑造。教育者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大思政课”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捍卫教育的技术伦理。数字鸿沟可能加剧资源分配不均,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政策创新,努力破解困局。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结对帮扶中西部师范院校,共享智能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家精神中的“胸怀天下”担当。 构建技术审慎的应用框架。在应用数智技术时,高校教师应坚守教育规律,提出并遵循“AI+教育”伦理准则,如“学生中心、数据透明、隐私保护”等原则。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等技术工具应作为辅助手段,由教师主导教学设计,避免算法替代人性化判断。 2.传承教育情怀,关注个体成长 重塑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教育情怀是抵御技术异化的精神堡垒。高校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与文化浸润,重塑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每周与学生开展“教育叙事对话”,深入理解学生需求和困惑,给予及时指导和支持。 构建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数智时代,高校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可借助数字画像技术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轨迹,引导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潜能。 激活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将其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信仰”。高校应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中开设“教育叙事工作坊”,鼓励教师与师范生将精神传承与专业成长深度融合转化,把教育家精神转化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每一天的课堂上和学生的每一刻的学习之中[4]。 3.融合技术理念,创新教育模式 理解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数智技术应用的引领者、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者[5]。高校教师应深刻理解数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是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更是学习环境和师生互动模式的革新。 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学习,需与教师智慧深度融合。华东师范大学研发“水杉在线”智能平台,基于学情数据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建议,保留教师设计“生成性课堂”自主权,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共生共长。 培育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高校教师应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教育创新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华东师范大学开设“AI+X”微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辩证运用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构建知识体系,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素养的创新与重构 在数智时代,数智技术正在深刻重构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学习方式。弘扬教育家精神,既要传承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追求,也要回应新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引领高校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1.培养创新思维,激发教育新活力 保持开放心态,拓宽教育视野。数智化时代要求教育者跳出学科和专业局限,保持开放心态和广阔视野。高校教师应关注数智技术、社会发展、经济形势等领域趋势,融入教育反思与实践,让教育实践在数智时代拥有更多可能性。 增强批判反思,确保创新方向。在数智化浪潮中,教育者应具备批判反思能力,对新范式、新理念进行辩证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效果,确保创新方向正确,避免盲目追随新技术而忽视教育本质。 勇于尝试实践,培养实验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教育者有勇于尝试的勇气。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入新教学软件、智能教学设备,探索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人机互动路径。 2.强化技术伦理,提升教育新效能 数智时代为提升教育效能带来新可能。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升,是一种认知升维,要在“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的张力中开辟新实践路径,具体体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算法权力与教育伦理的持续博弈。 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升离不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工具理性关注如何高效运用技术达成教育目标,如借助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用大数据分析定位学生学习问题等。但过度追求工具理性,教育可能沦为技术附庸,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坚守教育的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技术应用也应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 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升也离不开算法权力与教育伦理的持续博弈。算法在数智时代教育中影响力强大,但算法权力若缺乏教育伦理约束,可能引发数据隐私泄露、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对此,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技术伦理框架内规范引导算法权力,让算法服务教育公平、促进学生成长。 3.推动跨界融合,拓展教育新边界 促进学科交叉,培养综合思维。数智技术引发复杂现实问题,需多学科协同解决。高校教师应借助数智技术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沉浸式跨学科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凭借学科交叉传统,在数智时代升级教学模式,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通过学科融合创新提升教师素养。 加强社会联系,服务实际需求。数智时代高校教师需借助数智技术洞察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邀请行业专家线上授课等方式,使教育内容贴合实际,教育成果对接社会需求。华东师范大学打造校友数据库,以数字化手段挖掘并宣传基层教育家校友案例;依托AI技术制作教育家精神主题微课与互动资源,扩大榜样示范的辐射效应。 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全球人才。数智技术突破地域限制,促进全球教育资源流通。高校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运用数智工具借鉴各国先进教育经验,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全球传播与本土化实践融合,以此引导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数智技术深度发展重构教育生态,落实教育家精神需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构建适应数字智能时代的新范式。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素养的提升是落实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一环。 1.构建数智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整体效能 创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新样态。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构建“物理—数字—社会”三维空间贯通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发智能教学助手系统实现精准施教,建设元宇宙教育社区拓展学习场域,设计跨学科智能项目促进深度学习,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各教育空间。 构建数智化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应转变评价理念,从“结果评判”转向“发展赋能”,将评价定位为“学习过程的支持系统”和“成长潜能的激活工具”。评价维度要从“单一”走向“多元”,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评价模型,全面评估学生。评价方法要从“经验判断”转向“人机协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结构化数据,教师解读非结构化数据,共同生成评价报告。 构建数智化教育管理机制。高校教师应支持搭建智能化教育管理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支撑,整合各环节数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与实时共享。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师德考核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师队伍“选、育、管、用”全流程智能化监管,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精准化、动态化。 2.培养数智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更新教师教育内容,夯实数智化能力根基。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向“教育本质+数字素养+智能技术”三元结构转型。高校在教师教育中应新增数据思维训练、智能教育工具开发等模块,构建适应数智时代的课程体系,重点培育教育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教育场景设计、算法伦理判断、跨学科整合等核心能力。 创新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激活数智化教学智慧。构建“认知—实践—反思”螺旋上升培养体系,注重实践体验和能力培养,培育教师在复杂教育场景中的人机分工协同决策、数据驱动过程调控、技术伦理风险预判三类决策能力,提升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技术教学的实践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源头选拔机制,建立开放式师范生招生制度,不仅按照国家部署招收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学生,同时向非师范生开放转师范通道等;设立“佛年教育学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跨学科选拔推免生,实施硕博连读遴选。同时,构建“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开发“影子校长”智能管理平台,在20余省建立160个实习基地,创新“影子校长”数字化跟岗模式,联动908所联盟校,助力师范生在真实场景体悟教育家精神。 构建终身发展的成长机制,保障数智化持续发展。建立教师数字画像与智能诊断系统,采集教师教学行为等数据生成能力发展图谱,坚持把建设潜心育人、潜心学术的创新生态作为长久的改革追求[6];建立数智化教学能力认证体系,将技术素养纳入教师评价标准;设立专项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实验研究;构建校企人才流动通道,促进产业技术反哺教育实践。华东师范大学推动教师评价“破五唯”改革:完善“代表作制”,将智库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评价;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结合个人与团队评价;对突出贡献者放宽职称晋升限制,激发创新活力。 3.推动数智化教育实践,落实教育家精神 创新教学方式是数智时代教育实践变革的切入点。借助智能技术构建灵活多元教学体系成为趋势,如“智能+小班化”教学模式,助力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师生、生生互动与学生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落地生根。深化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高校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行动。一是积极优化教师教育治理。推行数字化治理与放权改革,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基层院系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上的活力。建设教育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为教师教育决策提供精准支撑。二是强化评价导向引领。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建立以教书育人实效、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技术素养、教育创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等纳入评价标准,探索“绩效奖励—卓越激励”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激发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完善“代表作制”,认可智库成果、优质课程、教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维贡献。三是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建立与人口变化、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动态调配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的深度协同,通过“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形式共享智能教育资源,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推动智能化教育实践,拓展学习场景。依托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场景,提升学习的沉浸感与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此外,推进科教融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也是拓展学习场景的另一条重要路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等平台,推动职务科技成果100%赋权科研人员,建立教师创新创业全流程支撑体系,破解成果转化“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难题。 加强实践研究,保障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高校教师应基于数据与证据,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验证实践效果,形成可推广经验与模式。通过收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全面评估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效果,指导教育工作者优化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实践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践行教育家精神。 数智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在拥抱技术与坚守人文、面向未来与尊重传统、追求效率与关注公平间寻求平衡。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在变革中把握方向、在创新中坚守本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中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部署,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未来的教育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素养,就能够在数智时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图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1-20(6). [2]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召开[EB/OL].(2025-03-27)[2025—04—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503/t20250327_1185079.html. [3]梅兵,周彬.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育人使命与教育担当[J].教育研究,2022(4). [4]李政涛.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J].人民教育,2023(24). [5]梅兵.科学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机制体系[J].人民论坛,2024(20). [6]朱军文.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第一性原理”[J].教育发展研究,2024(9). [本文为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立项号:24JZD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梅兵,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 (原载2025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函 〔2025〕86号 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 你们关于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原则同意有关实施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方案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三、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围绕深化要素协同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探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推进改革,明确工作要点、任务分工和成果形式,统筹做好支持保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新业态新领域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报告。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指导试点地区抓好方案落实,做好风险管控和应对处置,总结提炼制度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力求抓出改革成效。试点过程中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按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 附件: 1.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3.杭甬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4.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6.郑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7.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8.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9.重庆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10.成都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国务院 2025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北京市通州区全域。 一、聚力技术要素激发创新势能 (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实落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创30条”,优化科技政策供给,推动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坚决扫除制约创新的体制障碍。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技术要素向产业体系转化路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产品定制化研发等方式,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 (二)推进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探索推进技术资本化,推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联动发展。支持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依法合规开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建设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吸引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转移机构落地,引进一批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 二、进一步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 (三)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及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支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依法依规优化各类空间规模、结构、布局。整治腾退的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农民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用地的基础上,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乡村产业合理用地需求。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建立区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库和资金池。 (四)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创新复合利用等使用方式,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混合。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行用地性质混合、主体功能兼容的综合用地管理,推进一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推行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五)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设用地。结合城市更新,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和闲置耕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等方面问题。探索通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等方式,细化完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采取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费用奖惩等措施,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探索市场化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建设。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以建设用地整理等多种方式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优化信息发布工作,加快构建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 (六)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完善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政策。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支持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农民集体在依法妥善处理已使用集体土地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关系、达成一致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三、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七)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探索纳入科技、建筑等领域更多境外职业资格,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服务(律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公证、司法鉴定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探索建立建筑设计等领域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支持以联合体方式开展专业服务,加强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合作。 (八)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以企业年金、股权、期权等综合薪酬为重点,探索人才市场化配置。探索跨境收支便利化,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银行在审慎展业、落实“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原则基础上,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境内依法合规使用等方面,为符合条件的优质诚信专业服务业机构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九)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依托现有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协调推进政务数据高效开放共享,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运营服务、安全保障管理。研究大数据技术、数据产品和服务、数据融合应用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十)拓展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制定数据交易标准合同指引,出台数据交易负面清单和谨慎清单。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推进一批以工业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自动驾驶、智能城市感知、超高清视频应用等为重点的行业场景应用。支持能源、电力、通信、高铁、航空、建筑等领域在京央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现场总线控制等领域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探索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和数据资产评估,在互联网、通信、能源等领域遴选数据基础较好的企业,将数据资产纳入资产管理体系。支持数字资产交易与评估机构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相关业务。持续加快典型应用场景的市场化推进,强化准入政策、实施程序、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度保障。 (十一)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数据流通和融合应用。研究探索数据出境合规监管实践路径,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措施。探索建立北京市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及重要数据目录。探索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运用“监管沙盒”,探索建立新经济监管制度框架。 五、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十二)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整合经营主体登记、税务、统计等公共信息与金融信息,形成普惠金融数据库,对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发展全场景数字普惠金融。探索建立并购基金,通过地方政策配套,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增效,适配产业科技创新全周期融资需求。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推动在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坏账依法快速核销。 (十三)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支持金融标准认定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和外资银行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跨境外汇业务便利化。支持优质合规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相关业务。 六、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十四)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基础上,探索促进绿色要素交易与能源环境目标指标更好衔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构建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应用体系。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五)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附件2 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全域。 一、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探索长期任务委托和阶段性任务动态加码式新型资助方式。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共建联合基金,拓宽联合资助领域。鼓励发展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 (二)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规定和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推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合理分配。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建立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出台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办法。 (三)推动试点地区技术协同创新。支持试点地区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创新大科学计划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和“通用通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创新成果无障碍转化,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其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执行。 (四)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新技术对接供需双方,提供创新性金融产品。引导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市场化产业投资机构等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拓宽创业投资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市场化退出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 二、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五)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划分土地管理事权,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探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 (六)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以作价入股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在企业上市合规性审核标准中,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给予同权对待。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 (七)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二三产业混合用地,鼓励同一地块内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优化新型产业用地审批服务,鼓励推行新型产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建立健全产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供应体系。探索与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贡献相挂钩的土地出让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求紧迫、条件成熟的城市,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八)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通过产业更新、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加强闲置土地监管处置。完善资不抵债涉诉企业土地资产的司法拍卖流程,合理设置竞拍准入条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深入推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联动开发。推动国有企业和有关专业企业合作开发低效用地。鼓励持有低效用地的企业引入新投资人(战略合伙人)。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制度,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三、畅通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九)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试点地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深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权益和便利范围。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探索“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制度,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配置与农业转移人口流向相匹配。 (十)加强人力资源政策协同。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打造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跨区域转移就业协作机制。经事业单位批准,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属于“高精尖缺”科技产业集群领域且延长期满后所创办企业仍未实现盈利的,可再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累计不超过9年。探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按程序做好海外人才出入境便利服务,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便利制度。探索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 (十一)推动人才共同招引和培养。推动试点地区内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建立试点地区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施区域人才资格互认。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深化南京市、常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平台+论坛+基地”式职业教育名师发展区域共同体。 四、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十二)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推动试点地区政府各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共享交换地方标准,完善数据开放共享评价指标。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发利用、高效服务的市场化路径,出台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 (十三)支持培育数据市场。探索数据要素确权、赋权以及市场化定价方式,促进数据服务贸易。加强区域大数据产业合作,培育一批数据经纪商、数据服务商,加快试点地区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十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支持无锡市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建设车联网先导区。依托南京市、苏州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的智慧城市大脑,建成协同服务的城市大脑集群。支持南京市、苏州市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打造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强化试点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大数据标准统一、互联共享。 五、促进资本要素市场化联动 (十五)创新区域资本供给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发续贷等产品,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新模式。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子基金设立及管理方式,完善绩效管理和激励模式,针对尽职受托管理机构制定容错免责办法。支持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稳慎探索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征信平台、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作用,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整合。 (十六)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试点地区共推企业上市的工作联动模式,总结推广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推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加强与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合作对接,引导更多中小微企业入场培育。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股票、发行可转债等方式积极开展再融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支持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探索规范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运用模式。 (十七)推进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加深数字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应用程度,探索创新型监管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稳定信息交流,强化风险评估结果定期交流和共享。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模式,合力打击金融违法违规活动。强化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联合处置,共同维护试点地区金融系统安全。提升债权资本的数字化培育能力。探索搭建资产证券化数字服务与监管平台,支持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探索对资产支持证券(ABS)等项目培育与投后管理的数字化监管。 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十八)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试点地区企业积极参与电力、煤炭等领域国家层面交易平台建设。支持试点地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建设能源商品交易平台或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扩大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完善电力、储气等辅助服务市场。 (十九)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支持南京市、苏州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授信方式,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二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绿色资产交易,鼓励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做好信贷风险管控。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与环境权益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二十一)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健全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推动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二)精准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支持试点地区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试点地区。统筹推进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探索“双向孵化”有效路径。 (二十三)强化区域、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深入推进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试点地区跨江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联合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实现跨区域技术交易和数据共享。支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换、合理配置。 (二十四)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把要素应急管理和配置作为试点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应急要素储备与当地实际人口、经济发展规模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挂钩。建立相关生产要素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 附件3 杭甬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全域。 一、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一)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有序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规定和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支持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支持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方式。优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探索完善“浙江拍”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市场交易定价方式。 (三)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推动顶尖人才整合科研资源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探索以“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迭代应用。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宁波市探索知识产权保险。 二、优化土地配置方式 (五)完善土地指标管理。优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模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鼓励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的前提下,依法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 (六)创新产业用地配置。改革产业用地“价高者得”的单一竞价方式,探索推行“限地价竞贡献”等方式。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地+”改革,优化完善“标准地”使用标准、履约管理、处置限制、权证备注等体系,落实“标准地”司法处置接续管理。推进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探索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混合布局,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满足安全生产等要求、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对存量工业用地采取增加建筑密度、建设多层厂房、减少绿地布置等措施拓展用地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求紧迫、条件成熟的城市,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七)推动存量土地整治盘活。开展工业领域低效用地全域治理。健全老城区存量土地改造提升政策体系,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存量土地盘活再开发利益分配政策。深化土地二级市场改革,以工业用地为重点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制度,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支持依法依规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 (九)促进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推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优化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土地供地模式,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确权登记。支持宁波市、温州市实施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开展海岸线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探索对无人值守的航标、测量标志和观监测设施等公益性用岛优化审批手续和申请材料。 三、畅通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十)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开展试点地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杭州市区除外),全面推行电子居住证。推动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分类目录,享受相应人才待遇。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渠道。 (十一)健全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薪酬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制度,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多元分类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和新群体市场化人才评价。推动薪酬分配向突出贡献人才、市场稀缺性人才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探索建立适应高校和科研院所特点的薪酬制度,在绩效工资政策方面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推动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优化企业人才评价制度,推进行业头部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价。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完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十二)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大对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申报等方面实行审核认定制。为外籍人才来华科研工作、停居留等提供便利,对符合外籍高层次人才、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等条件的外国人依法提供永久居留便利。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合作,与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建立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紧缺专业和领域人才培养。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十三)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协同推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数据标准化、目录编制、质量管控、异议校核等制度,探索公共数据资产评估和数据资产凭证等制度。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数据协同共享。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利用,向社会提供脱密、脱敏处理后的高价值公共数据资源。鼓励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十四)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探索推进社会数据开发利用管理,鼓励创建行业重点数据资源目录、标准及应用规范。鼓励采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汇聚融合、深度开发。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等为依托,拓展多元数据赋能场景。支持宁波市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数据标准和安全标准。 (十五)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探索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制度,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大数据交易。探索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航物流、油品能源、商贸等行业数据流通。培育数据运营经营主体,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等全链条的数据产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数据流通开发多元治理体系。 五、推动资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十六)健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凤凰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上市公司探索直接融资创新工具,推进权益类基金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宁波股权交易中心与全国性证券市场间的合作衔接,支持企业在上市前2—3年进行股份改制、接受上市辅导,稳慎探索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 (十七)创新金融有效供给。深化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首贷户拓展等创新举措,加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投放。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建设,完善银担“总对总”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接合作。 (十八)深化区域金融改革。支持开展科创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支持温州市深化金融综合改革,探索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建立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体制。 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十九)优化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强化节能用能管理,开展用能预算化管理,推动能耗精细管控和高效配置。探索建立以石化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能效管理和绿色能源价格制度。推动全部工商业用户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积极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推动跨区域可再生能源交易。推进油气管网融入“全国一张网”。深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赋予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 (二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生态保护成效为导向的生态考核和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政策。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二十一)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二)深化多要素集成化精准配置改革。探索“全要素精准直达最优项目”,建立健全标准公开、即报即评、精准配置、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等制度。深化“标准地+”改革,完善用地、投入、产出、税收、用能、排污权联动配置。健全以“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为依据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方式,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 (二十三)促进跨区域要素共享流动。探索飞地经济、土地置换、土地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创新。深入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推进试点地区户口通办、居住证互通互认(杭州市区除外),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逐步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享科研仪器设备。 附件4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一、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试点单位科研人员或团队选择“先赋权后转化”新模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可赋予其科技成果所有权不低于70%的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鼓励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健全技术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价值担保等技术交易服务体系,高水平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转移链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其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可提取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人员奖励和机构能力建设。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按程序申请开展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三)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大硅谷”。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在重大创新平台探索试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持续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分类评价管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产品定制化研发等方式,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 (四)加快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建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前端延伸倾斜。完善合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 二、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五)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在合肥都市圈内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调剂使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六)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同一宗土地兼容两种以上用途的,可依据建筑面积占比或功能重要性确定主用途,并依据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制度,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方式,依法依规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供应。 (七)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专项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升级、扩区的重要依据。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类、新产业新业态类等工程项目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 (八)加大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力度。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全域治理,鼓励通过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利用。探索低效用地主动退出办法,原土地使用权人无法实施自主再开发的,可向政府申请土地收储并获得合理补偿。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在同一空间内可整体或者分层设立地上、地表和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畅通有序流动 (九)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完善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十)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持续深化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完善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制度,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支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探索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效衔接机制。鼓励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十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工作、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的审批或备案流程,支持高校培育地方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十二)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形成统一的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打造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编制公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并动态更新。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依法合规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建立健全符合公共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十三)完善数据产权服务体系。发挥安徽省数据交易所枢纽作用,推进数据流通交易,建设合规高效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发挥数据产业促进、交易技术创新、数商生态合作等功能,打造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探索智能语义搜索、数据追溯等技术应用,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量子加密等技术,提高数据流通交易效率,保障数据流通安全。 (十四)打造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信用建设、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在金融、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创新产品服务,打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放的创新生态。完善数据企业培育认定实施细则,培育壮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中国声谷。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区块链创新应用。 五、强化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 (十五)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探索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探索建立并购基金。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串联产供销上下游、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省级再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代偿补偿制度,提升市县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功能。 (十六)推动数字赋能普惠金融。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作用。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用好供应链票据平台、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信贷产品。 (十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首发上市。全面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运行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间的合作衔接,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早中期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转受让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 六、加强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制度建设 (十八)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高中长期交易开市频次,增加交易品种,做好中长期交易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衔接工作。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等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全面推行电力业务资质许可告知承诺制。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储气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完善矿业权竞争出让制度,推进矿业权“净矿”出让。建立健全严格的勘查区块退出机制。 (十九)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相关办法。探索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将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工程纳入排污权储备,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持续推进水环境生态补偿。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二十)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用好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加快构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准入政策体系,积极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推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单元在绿色能源、新材料、空天、量子等领域探索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一)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能力,推动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公共资源纳入统一平台体系。支持要素交易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鼓励探索非银行机构接入电子保函平台,形成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十二)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适当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附件5 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全域。 一、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将试点经验推广到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赋予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和奖励制度,推动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发展和规范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深化福厦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技术成果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支持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厦门市开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力支持海峡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三)推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探索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特色金融产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银行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向科技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构建与科创企业特点相适应的差异化评价指标,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 二、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四)探索优化土地管理和高效配置。在“三区三线”基础上,探索依法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申请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严格管控补充耕地国家统筹规模。 (五)创新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工业用地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则待承租方使用租赁土地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后需办理出让手续时,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开展区域统一评估,建立“标准地”控制指标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求紧迫、条件成熟的城市,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创新“混合产业用地供应+土地用途灵活转换”方式,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建立工业企业产出效益评价机制,完善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用地奖补政策细则。支持厦门市、泉州市探索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通过产业升级、土地收储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六)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采取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农村产权进入公开市场交易。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 (七)加强海域海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陆海一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构建陆域、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支持完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提高经营性用海项目市场化配置比例。支持完善招拍挂出让海域使用权管理办法,加快完善海域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出租、作价出资(入股)等权能。加强海岸线动态监测管理,支持海岸线整治修复,强化分类管控。支持加快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鼓励引导布局产业项目。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立体空间可兼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用海项目,在用海主体协调一致的前提下,支持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等分层设立使用权。 三、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八)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放开试点地区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开展居住证互通互认,提升居住证持有人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实际享有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人口预测预警制度,建设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九)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支持统筹使用各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建立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制度。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探索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效衔接机制。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坚持“非禁即享”和“行业标准共通”,推进台湾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直接采认,扩大闽台职业资格、职称直接采认范围,探索建立直接采认职称预申报模式。鼓励台湾优秀博士来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适当放宽进站年龄限制。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支持在厦门市推动电子劳动合同签订系统建设、运用推广和业务协同。 (十)提高全球人才集聚能力。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联动审批,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支持探索制定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外国人认定标准。支持厦门市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律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公证、司法鉴定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支持出台更大力度引进和使用外籍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职称考试、新型智库建设等专项工作。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十二)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共享应用交通运输、海关、税务、市场监管等领域与民生产业紧密相关的数据。指导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发布和数据供给服务保障,支持建设综合性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和公共数据“网上超市”,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支持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探索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深化公共数据应用创新,强化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使用监管制度。 (十三)建立统一有序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探索数据要素交易范式,提供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支持制定数据交易管理规则,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数据定价规则、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指导建立数据标准、质量评估、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流通服务等市场运营体系。建设两岸融合发展“数据港”、“数据门户”,在厦门市建设国际数据枢纽港,推动国家部委数据回流共享。构建多元共治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 (十四)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推动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指导构建个人信息和企业非公开数据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个人信息授权使用制度。支持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强化全链条监管。探索便利安全的数据流动方式。探索加强数据安全监督检查的有效方式,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据安全执法流程和规范。 五、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五)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商业银行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支持供应链票据平台项目落地,支持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打造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平台。支持厦门市、泉州市建立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厦门市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开展绿色银行评价,探索开展绿色保险统计。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支持完善中小银行和市县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治理结构。支持探索气候投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研究林业碳汇、海洋碳汇。 (十六)打造资本市场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台资板”等形式,为福建省内台资企业提供规范培育等专业服务。支持台资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法人金融机构。发挥对台区位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依法合规参股、控股各类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台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依法合规设立持牌经营机构。 六、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十七)支持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严格限制矿业权协议出让,完善与竞争性出让相关的矿业权审批方式。实施矿业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以协议方式出让矿业权的,矿业权出让收益按评估价值、市场基准价就高确定;通过竞争出让矿业权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底价不得低于市场基准价。建立健全严格的勘查区块退出机制,探索“净矿出让”制度。推进探明储量统一确权登记。 (十八)支持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健全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支持深入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开展海洋碳汇方法学研究。探索建立海洋碳汇相关标准,探索开展林业碳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项目投资。探索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推动核算结果应用。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新型能源、深海、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探索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合理分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探索让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途径。探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 附件6 郑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河南省郑州市全域。 一、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创新发展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保护。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逐步增加试点单位。支持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在尊重科研人员意愿的基础上细化“先转化后奖励”和“先赋权后转化”等管理办法,将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方式,支持部分市属高校、科研院所采取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职务科技成果。探索推进科研人员(团队)与科技中介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专利、商标数据授权共享,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布局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中试基地。探索建立“政府—行业—评价机构—科技评估师”四位一体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估评价体系。支持开发地方技术合同登记系统。 (三)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推进政府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孵化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中试孵化和技术交易补助激励力度,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推动政府性担保体系与郑州市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业务(“郑科贷”)形成合力。支持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原则给予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意向性授信额度,推动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增面扩量。 (四)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发展离岸创新创业和技术贸易。推动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合作共享跨国科研成果专利池。 二、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五)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建设用地供应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推进产业用地供应,完善土地弹性供应配套政策。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出让。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工作,并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完善产业用地“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其他类型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模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持续推动原有限制类、产能落后淘汰类、低效利用类产业存量土地升级转型为新型工业用地,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推广综合用地模式,明确可兼容的用地类型和比例。 (六)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推进开发区低效用地认定、处置工作。探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分类调查、认定、评估和再开发工作。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评价体系,推动用地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绩效考核挂钩。完善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配套政策。 (七)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程联合监管。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 三、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八)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健全以身份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并全面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九)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在制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监测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支持对新引进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加大住房租赁或购房补贴力度,探索创业失败代偿办法。 (十)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市辖区内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半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可申报职称。依托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向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规上企业、高校、中原科技城开展职称自主评审。丰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工种)和标准目录清单,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鼓励用人单位建立薪酬、岗位晋升与职业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激励制度。 (十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师名医名家五大专项行动。创新海外人才停居留和出入境政策措施,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联动审批,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律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公证、司法鉴定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十二)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建设郑州市数据基础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依托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持续完善社会信用、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等主题库建设,承接国家部委、省级政府数据回流。优先推进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十三)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支持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制度以及数据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应用全流程管理。制定数据保存、转移、去识别化、再识别、再转移限制等规则标准,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分类利用,在具备条件的领域实施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等清单化管理。确定数据交易主要监管部门及其监管的依据和职责范围,做到“责任可追溯、过程可控制、风险可防范”。 (十四)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发挥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作用,创新重点领域数据应用场景。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算力产业。统筹推进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市场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探索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强化全链条监管。构建云网数一体化协同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可信身份认证、数据签名、接口鉴权、数据溯源等数据保护措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强化对算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 五、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五)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支持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加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间的合作衔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首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开展境外融资业务。支持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鼓励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体系建设,支持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期货期权品种研发上市。 (十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广利用信用信息发放信用贷款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信用产品。支持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银企对接工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开展合作,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内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合作。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优质银行实行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 六、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十七)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电力中长期和现货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完善中长期合同市场化调整制度,缩短交易周期、提升交易频次、依法合规丰富交易品种。扩大电力需求侧主体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参与,加快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参与限制。持续推进增量配电网业务改革,研究建立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规则。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落实矿业权竞争出让制度,健全严格的煤矿勘查区块退出管理办法。在电力、油气等领域向各类资本公平开放。 (十八)加快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创新区域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常态化、低碳运营管理等模式。推进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重点探索统筹协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电力市场。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鼓励银行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创新推动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数字化赋能要素协同配置。探索开展要素协同配置评价工作,科学建立分析评价模型,分区分类开展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动态监测。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探索搭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等要素综合分析系统。发挥平台集成分析功能,实现要素配置可量化、可预警,全面辅助政府决策,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二十一)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合理分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探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 附件7 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 一、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支持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关键共性技术,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创新联合体。全面推行基础研究和人才类项目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精简科研项目结项验收流程,探索对部分单位免予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审计。改革完善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制度。 (二)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支持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湖南)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转化类职称评审专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探索改革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建立“投贷奖补保”五位一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探索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支持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展,扩大承担知识产权快速预审领域范围。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配合有关方面探索扩大长沙知识产权法庭地域管辖范围。 二、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四)支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探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探索推进长株潭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统筹。探索完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五)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推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推广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灵活供地模式及“标准地+承诺制”用地模式。完善开发区数字地图系统,推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实施“亩均论英雄”,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探索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惩戒约束方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满足安全生产等要求、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对存量工业用地采取增加建筑密度、建设多层厂房、减少绿地布置等措施拓展用地空间,允许经批准有条件地分割转让。支持跨省和跨市飞地经济合作。 (六)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制定长株潭存量土地一体化盘活方案。支持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探索制定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程序及再开发利用政策措施。探索收回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使用权,推动低效用地预警,完善收回补偿标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土地资产处置,鼓励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深入推进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改革,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七)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通过入股联营、出租、出让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及附属建构筑物不动产登记、转让、抵押政策。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 三、畅通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渠道 (八)建立长株潭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支持长沙市实施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支持长株潭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长株潭管理同城化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支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组建长株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加速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离岸出海”,支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推动劳动力更多由市场配置。推动编制资源保障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完善区域人才柔性共享激励。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后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保有、利用、退出等制度。 (九)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支持长株潭互融互通国内外引才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分层分类认定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区域骨干人才积分制度。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支持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探索出台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管理办法,建立国际职业资格正面清单,允许境外具有金融、建筑、设计等领域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经能力水平认定或有关部门备案并依法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服务(律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公证、司法鉴定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加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职普融通,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籍互转、学分互认。 四、加快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十一)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利用。制定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支持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采集标准化。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等制度,推进长株潭数据共建共享。优先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教育、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资产化管理,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应用全流程管理。 (十二)打造中部地区数据枢纽。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支持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探索制造、能源、版权、民政、税务、政务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加强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探索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支撑规模化生产级的跨链数据交换。支持开展数据确权探索,根据数据性质分类确权赋权。 (十三)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发挥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工程机械、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长沙)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推动长株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探索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探索中非数据跨境流通。 五、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四)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推进普惠金融,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建立省级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征信平台,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探索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持续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规范推进供应链存货、仓单、订单等动产抵质押融资。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权益融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村产权抵质押处置方式,拓宽农村产权抵质押物范围。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 (十五)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创新。支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立合作衔接。对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平台非公开进行股权转让或分红派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支持证券公司加强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相关的普惠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强对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创建绿色环保等特色板块。 (十六)支持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入开展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等探索。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推进对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十七)支持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中长期交易品种,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推进电力容量市场及金融衍生品等新兴市场依法合规建设。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快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逐步实现“一张网、一个价”。 (十八)支持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深化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标准+认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等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对投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特定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生态品牌建设等项目的社会资本,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一定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引导重点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开发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产品,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支持探索气候投融资。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航空、航天、新型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发展,使平台功能逐步覆盖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支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结合实际丰富入场交易品种,拓宽市场服务功能。 (二十一)推进要素协同配置。支持在人才引进、外资外贸、国际技术与产业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集聚全球先进要素的水平和能力。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利用土地、资本等要素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附件8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全域。 一、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 (一)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将经验推广到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范围内的公立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将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 (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制度。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粤新型研发机构按规定享受地方优惠政策,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支持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优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等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使用方式。推进国有创投机构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支持开展不穿透到单个项目的综合考核、审计与评价。优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市场。 二、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四)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绿地用地规模管理模式,探索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片绿地等连片开敞空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 (五)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优化工业用地出让年期,完善弹性出让年期制度。推动产业用地实施“标准地”出让,建立健全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就业贡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控制指标体系。推进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 (六)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制定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鼓励通过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费用奖惩等措施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深化“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村级工业园整治。支持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对广东省政府批准实行授权经营或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企业,经依法批准采用授权经营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土地。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创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方式,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用地政策。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求紧迫、条件成熟的城市,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七)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保障农民户有所居,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设统一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建立规则统一、规范透明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八)推进合理有序用海。深化陆源入海污染治理,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强化海域海岛使用精细化管理,开展近海海底、养殖用海调查,构建海洋大数据平台。深化海域海岛有偿使用改革,探索养殖用海市场化出让,探索对助航导航、测量、气象观测、海洋监测和地震监测等公益设施用岛简化审批手续和申请材料。推进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制度创新,支持海域使用权通过申请批准或者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等分层设立使用权。 三、引导人力资源要素畅通流动 (九)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扩大居住证附加的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标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支持城乡非就业居民持居住证参加广东城乡居民医保。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全面实施实有人口居住登记和流动人口电子居住证管理,实现户籍、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社保、医保等部门人口服务基础信息共享。搭建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加大事业编制统筹力度。 (十)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指导用人单位采取符合实际的引才措施,不以人才称号和学术头衔等人才“帽子”引才、不抢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同期内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科学家和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高精尖缺”人才,在编制、岗位、工资方面可“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支持建立技能学分制。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 (十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逐步向试点城市事业单位和科技型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职称评审。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可设立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的企业家、科技人才按照有关规定兼职。支持探索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制度,落实港澳人员和外籍人才在粤参保缴费政策,实现人才“优粤卡”全省一卡通行。完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十二)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建设省市一体化“一网共享”平台。全面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机构。完善“开放广东”平台,优先推进企业登记、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十三)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支持探索数据要素标准化,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动建立工业基础大数据库,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全球溯源中心应用,推动“区块链+政务服务”创新应用。 (十四)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支持制定省市两级各部门及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重要数据目录。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完善个人信息授权使用制度,支持探索设立公益性的个人数据服务机构。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运用可信身份认证、数据签名等数据保护措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强化对算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支持探索建设数据平台存储国家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方式。 五、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 (十五)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推进省内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融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和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推动商业银行、供应链龙头企业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创新。支持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探索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十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继续完善上市制度,发挥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板上市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建立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全国综合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不断健全品种体系。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拟上市企业综合培育平台,稳慎探索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加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合作衔接。 六、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十七)加快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逐步构建完善的“中长期+现货”、“电能量+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交易体系,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多元辅助服务。支持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促进下游电价与上游煤价有效联动传导,提高电力中长期交易签约履约质量。深化南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长周期运行,推动省间送电参与广东电力现货市场。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支持依托现有交易场所依法合规开展天然气交易,提高储气调峰和气量平衡辅助服务能力。 (十八)探索构建统一的绿色要素交易体系。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现有交易所开展绿色要素交易,推动电力交易市场、绿电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协同运行。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深入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培育区域用水权交易市场。推动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制度有机衔接,完善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制度。支持依托现有交易场所依法合规开展海洋资源交易。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稳步开展生态产品总值试算,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深海、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用好深圳、广州南沙(大湾区)、粤澳横琴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加快构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准入政策体系,积极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在除广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探索居住证互通互认制度,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就业平台共建。探索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推动病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等跨地区、跨机构共享互认。 (二十一)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推动科技创新券在城市间政策衔接、“通用通兑”。支持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和转化基地,组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急需的科技类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探索共建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评议检测平台。 (二十二)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全面实现同城化“一网通办”。加强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消除经营主体异地迁址隐形阻碍,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全链条核查和监管,推动守法规范经营。 附件9 重庆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重庆市全域。 一、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新能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顶尖科研院所在渝布局更多创新资源和科研平台,支持国内外高校在渝规范、高质量建立科研园区和研究基地,参与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重庆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快速确权、价值识别、评估、交易等服务。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验有序推广到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探索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容错纠错办法。优化技术合同登记管理。 (三)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支持深化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允许科研资金跨省市使用。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试行范围。推动科技资源配置快速响应和协同联动,与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园区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业主单位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和帅才科学家负责制等管理方式。 (四)推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依法合规开展科创金融改革创新,深化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支持为科创企业融资。支持建设跨区域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方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通过专利许可方式发行产品。 二、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 (五)完善土地要素平台交易体系。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主体,建立完善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市场运营模式。 (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赋予重庆市更大的土地配置自主权。支持在重庆都市圈以及万达开地区、川南渝西地区等区域,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在“三区三线”基础上,统筹安排各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探索依法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七)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企业上市合规性审核标准中,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给予同权对待。 (八)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按照“事先作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的模式,带规划方案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立工业企业产出效益评价机制。健全产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市场化供应体系,根据产业类型、项目特点、投入产出要求和企业需求灵活设定租赁期限和出让年限。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制度,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在满足工业用地规模及结构合理、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开发区范围内工业、仓储物流、研发等规划产业用地合理转换用地性质。探索开展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九)推进城镇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充分利用重庆市山城地形特点,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支持通过土地二级市场公开交易和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细化完善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鼓励通过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费用奖惩等措施,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三、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十)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经常居住地或稳定就业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支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加快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探索推动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 (十一)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探索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效衔接机制。探索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政策。支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探索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强化基层卫生人才体系建设。 (十二)加速培育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渝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重庆市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继续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省联合评审。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招收培养博士后的支持力度。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工作类居留许可联动审批,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 四、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十三)加快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体系建设。探索数据要素交易范式,开展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数据资产管理等综合配套服务。探索数据确权、数据交易规则、市场化定价方式,发展数据经纪、合规性评审、数据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体系。依法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优化数据市场流通环境。 (十四)完善公共数据流通规则。推进公共数据归集整合、有序流通和共享,在数据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依法依规推动税务、铁路等公共数据常态化共享。规范数据开放渠道,优先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式,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发利用、增值收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公共数据产品入场交易。 (十五)建设数据要素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高标准建设重庆数据中心集群,探索实现与其他枢纽节点间的双边调度,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在智能(网联)汽车、交通运输等领域探索开展数据资源、资产等登记,稳妥开展数据资产化服务。建设车联网先导区,统筹建设智能汽车大数据运控基础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域及行业分中心,强化工业大数据汇聚。加速区块链产业集群发展。聚焦超高清视频、云计算、远程教育、国际物流等场景,深化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应用,通过技术手段满足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合规跨境通信需求。 五、推动资本要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六)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基于信用信息的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共享整合。引导企业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法人机构发展,在保障评级独立性的基础上拓展信用评级应用。发展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模式。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坏账快速核销制度。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加快“三农”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整村授信”模式,创新开发强信用、低利率、简程序的新型金融产品,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 (十七)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创新基于环境权益公允价值的金融产品。推进“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应用,建立适应绿色发展的贴息、增信、风险分担和补偿等政策。推动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合作,探索推动绿色信贷等认定标准融合。探索气候投融资,引导资本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 (十八)推动境内外资本要素有序流动。支持探索中国和新加坡金融产品与资金互通。允许注册在渝的新加坡投资企业依法合规在渝挂牌交易。支持培育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为离岸贸易提供清算结算等金融服务。探索铁路运单物权化和铁海联运“一单制”,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基于铁路运输单证的金融服务。 六、加快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十九)健全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深化天然气体制改革,研究增加上游天然气销售主体。规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扩大交易规模。研究支持天然气(页岩气)开采企业开展天然气销售业务。推进电力现货交易,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探索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可调节负荷等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立足川渝能源资源条件及分布特点,在适宜地区探索“电力跨省域办理”一站式服务模式。提升清洁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依托电网通道,统筹电力要素能源价值和环境价值。 (二十)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改革,支持深度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用水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碳账户。推动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促进全流域环境保护裁判尺度与环境保护标准的统一。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完善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依法审慎开发环境权益交易产品,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权益质押融资。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二十一)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航空、航天、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型能源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附件10 成都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全域。 一、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 (一)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规范第三方评价。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评价,健全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和发展中试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推动专利开放许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知识产权转让和实施许可。 (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在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独立法人科研机构探索实施经费包干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实行“预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科研资金跨行政区域使用,促进科技资源跨区域开放共享。健全成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发布共享服务清单。试点探索技术要素向产业体系转化路径。 (三)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依托四川省“科创通”平台,构建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高标准建设运行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业务供需库,推动知识产权融资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对接。做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深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应用和推广。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以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二、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匹配新增建设用地。支持探索优化建设项目用地用林审批流程,允许依法依规统筹用地用林规模和指标。加快编制以片区为单元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依法依规推进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组织实施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五)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推广“事先作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模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适时将“标准地”模式向其他经营性用地出让推广。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度体系,持续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化供应方式。支持探索细分、创设用地类型,推行新型产业用地等模式。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改革,探索混合用地清单管理制度,划分“鼓励混合”、“允许混合”和“禁止混合”用途,制定混合用地出让指引。 (六)探索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完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腾退方式,鼓励采取回购、节余土地分割转让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探索通过协议处置、司法处置、自主盘活、提档升级等方式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推动国土空间立体开发。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七)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支持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开展省内土地指标交易。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统筹。 三、畅通人力资源要素流动渠道 (八)深化户籍制度综合改革。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条件落户和积分落户双轨并行户籍政策体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强化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建立户籍人口与实有人口并行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完善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养老和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实现户籍便捷迁移、居住证互通、电子凭证互认、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户籍限制,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同城缴存和使用。 (九)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博士后人才服务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鼓励根据新职业目录增设职称评审专业。推动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推动构建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十)畅通拓宽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动态更新发布人才开发目录。支持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重点领域编制动态调整的办法,实施多元化人才薪酬激励制度。探索推动企业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审互通。探索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政策,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激励。支持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服务。 四、促进数据有序高效流动 (十一)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和安全保护等制度体系。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及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优化集群多元算力结构,构建安全管理体系,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做好衔接。 (十二)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公共数据归集整合,打造统一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构建良性循环、动态更新的一体化数据治理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共享,促进数据供需对接,推进常态化数据回流,服务智慧蓉城应用场景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数据开放,积极推动交通运输、气象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数据运营服务体系,构建一批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典型场景。 (十三)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引导社会数据规范获取,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推动社会数据流通交易,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资产化服务。营造社会数据消费生态,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商业数据流通、跨区域数据互联、政企数据融合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转型。探索完善个人信息授权使用制度,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促进数据要素合法合规流通。 五、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十四)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开展股权投资合作。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动成渝金融标准创新,更好发挥金融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开展“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促进沿线普惠金融和跨境贸易互联互通。 (十五)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研究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等特色板块。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环境。 六、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建设 (十六)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配电网,加快建设国家一流智慧配电网。完善综合智慧能源服务,探索推动重大赛事活动全部使用绿色电力供应,鼓励支持外贸、高端制造等领域企业参与绿电交易。推动清洁能源高效运用,在生产制造、商业餐饮、家庭电气化等领域深化电能替代。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服务平台。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利用。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探索天然气开发利益共享。积极发展绿色氢能。加快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源智慧化水平。出台社会资本投资标准化充换电、储加氢设施建设激励政策。 (十七)完善绿色要素交易基础支撑。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形成目录清单。支持打造全国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探索开展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川西林盘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动核算结果应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实践,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十八)健全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深度融入全国统一碳市场,探索开展用水权交易。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绿色要素一体化综合性交易平台,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生态产品交易。推动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持续完善“碳惠天府”碳普惠特色品牌,推动环境资源向资产转变。探索拓宽绿色资产交易范围,鼓励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用水权、林权等使用权抵押和环境权益融资。拓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运用场景。探索气候投融资。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能源、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健全要素市场治理。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鼓励要素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建立和深化合作,规范要素交易平台运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功能,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全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加快要素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要素市场交易大数据分析平台,健全交易风险防范处置制度。 (二十一)促进要素协同高效配置。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推动要素配置政策体系跨区域协同衔接,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引导关键要素向重点产业链集聚和配置,以企业为核心强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各类要素调拨、采购、储备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
稳定币钱潮涌来,全球各地市场随之而动。 中国香港特区《稳定币条例》已生效,这种价值相对稳定的数字货币纳入当地监管框架中:发行法币稳定币的业务,成为了一项须取得牌照、受监管的活动。 截至2025年9月11日,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网,尚未出现合规持牌的稳定币发行人。据香港金管局消息,发牌将是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机构如果认为已准备充分,应于9月30日前提交相关申请。 美国、新加坡等地,合规稳定币亦在探路中。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香港金融管理局CBDC(央行数字货币)专家组成员游杨正在关注稳定币上述进展。8月24日,港大经管学院深圳校区“湾区未来沙龙”系列品牌活动第四期,游杨教授以“稳定币钱潮:合规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分享。 图/游杨教授 “一旦套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框架里,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壳,把稳定币、Web3以及很多链上的业务装进去。”在游杨教授看来,监管是一个全球协作的课题。 游杨教授同时是香港促进Web3发展专责小组生态系统及基建分组委员会成员,并带领港大经管学院深圳校区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加密货币与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评论》《金融经济学杂志》等。 Q币是稳定币吗? 稳定币,“币如其名”,与比特币等价格波动如过山车般的传统加密货币不同,币值相对稳定。它通过与现实世界中的稳定资产挂钩,来实现币值稳定的目标,资产目前主要集中在法定货币上。 凭借着价值稳定、效率高、成本低等特性,稳定币逐渐在跨境支付等领域落地,应用前景也获得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关注。 目前,在内地唯一可以使用并且合法交易的稳定币,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人民币。 稳定币并非新鲜事物。 腾讯2002年就在腾讯生态中发行了Q币,Q币的价值与在岸人民币实行1:1锚定,充值1元即为1个Q币。Q币通过绑定QQ会员、腾讯游戏等腾讯系应用,成为其体系内的唯一支付方式。 “Q币相当于最早的人民币稳定币。”Q币允许用户充值,在腾讯系应用中,也可以做到自由转移与支付,在游杨教授看来,正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互联网支付不完善、用户缺乏在线支付渠道的问题。 更进一步,Q币还能够用来购买线下物品,甚至发放工资;同时,网吧开始普遍提供Q币充值以及兑换人民币的服务,逐渐形成了Q币提现人民币的产业逻辑。 直到2007年,腾讯的“人民币稳定币”发展史结束。2007年2月15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金融秩序。 具体而言,要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消费者如需将虚拟货币赎回为法定货币,其金额不得超过原购买金额;严禁倒卖虚拟货币。由此,实质上阻止了Q币与人民币的兑换。 “本质是科技公司做了银行转账的事。”游杨教授认为,如今稳定币的“创新”,一点也不新,Q币与稳定币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Q币没有上链。上链后,正如现在的稳定币,全球流通、匿名开户并持有,它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所有的节点验证是全球化的。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多维度审视稳定币》一文中指出,稳定币支付业务在KYC(know-your-customer)和合规性方面尚有明显缺陷。在其看来,目前央行的担忧至少有两点:一是“滥发货币”,即发行方在缺乏真实100%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稳定币,也就是超发;二是出现高杠杆放大,即发行后的运转会产生货币派生的乘数放大效应。 稳定币话题于今年逐渐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原因之一就是全球各经济体监管及合规策略正在进行多样性探索。目前,全球尚未形成合作或协调机制,也未达成共识。 “每当新的技术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监管提出挑战。”游杨教授分析,例如稳定币USDT、USDC,发行是完全中心化的,但转账和交易是去中心化的,很多核心的应用发展很快,就会演变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结合。对全球的监管者而言,动态地理解区块链上在做什么,是个很痛苦的过程,监管负担随之大幅上升,因此需要良性的制度设计。 稳定币合规探路 美国、新加坡、香港特区、欧盟、中东地区等地,正在推进稳定币的布局与合规。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前述文章中指出,有些关于传统跨境支付系统在技术上“非常昂贵”的说法可能是夸大的——较多的成本因素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涉及到外汇管制,其背后关联着国际收支平衡、汇率、货币主权等诸多制度问题。稳定币介入跨境支付的吸引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监管实际上是在跟进这些业务——已经大量存在的、处于非合规地带的业务,需要系统性的理解和思考,把它从非合规向合规转变。”游杨教授认为,一旦套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框架里,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壳,把稳定币、Web3以及很多链上的业务装进去。 7月29日,香港金管局官网发布了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文件,并在新闻稿中称,鼓励有意愿申请机构于8月31日或之前联系监管,了解监管期望并适当获得反馈。发牌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已准备充分并希望尽早获得考虑的机构,应于9月30日或之前提交申请。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整体推进节奏略慢于我们预期,反映了金管局审慎稳健的监管态度,我们预期明年初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有望落地”。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此前发文,稳定币发行人须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须具备充分配套、关键的能力和经验。预计在初阶段只会批出数个牌照。 在游杨教授看来,区块链是权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塑,稳定币作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遵循同一套逻辑。 “稳定币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是,到底只是金融机构可以参与,还是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游杨教授表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全球合规和资本流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难回避,是一种合规与非合规竞争的叙事。 同时,亦有监管思路提及,要防止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脱媒,意即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系统是一种冲击。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更多的是从既有的证券法、金融法角度考虑监管,而不是从技术、功能的角度。游杨教授认为,合规稳定币的发展,会伴随着商业场景落地与监管合规要求的动态博弈,在不断的沟通调整之后,最终达成一种新的有限度的“监管宽松”状态,合规稳定币发展之路尚需时日。 区块链与黄金的共同点:去中心化 9月5日,据《金融时报》,稳定币发行商泰达(Tether)已经与整个黄金产业链的潜在标的就相关投资展开了讨论,范围涵盖采矿、提炼、交易和特许权收入公司。 这家头部稳定币USDT的发行商,投资方向瞄向了黄金产业链。 黄金作为实物价值储存手段,已有数千年历史,而比特币自2009年才作为数字工具出现。不过,稳定币行业高管对黄金的喜爱似乎日益加深。 泰达首席执行官Paolo Ardoino将黄金比作“天然比特币”。“我知道人们认为比特币是’数字黄金’,”他在今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说,“我更喜欢用比特币来思考——我认为黄金是我们自然的源泉。” 黄金与区块链有共通之处。 区块链应用的实例,比特币,全球流通、去中心化,任何人可挖掘、买卖或使用,交易记录公开透明。截至9月9日,一枚比特币价格超过11万美元。 比特币的价格并非锚定在特定资产上。在游杨教授看来,持有比特币多、时间久、流动慢的一方,对比特币价格更有支撑力。 类似的,黄金的价格也是在动态博弈中形成的,各国央行以黄金作为底层储备,有央行的共识。 “黄金与区块链的逻辑相似,本质上都是去中心化的。”游杨教授说,正如没有人能说清全球比特币的持有与分布情况,黄金亦如此,二者的价格共识机制是一致的。而且,二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被赋予抗通胀的意义,稳定且耐久。 借助区块链技术,黄金市场正在迎来数字化变革。 9月初,世界黄金协会(WGC)宣布,计划于2026年初在伦敦试行黄金权益池(PGI),该计划将允许黄金实现分散所有权和实时结算,即“数字黄金”。与加密货币不同,数字黄金与实体市场紧密相连,每个PGI单位代表存储在金库中的特定重量的黄金,交易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可追溯性。 稳定币流通量越来越大|观众问答 游杨教授的分享启发了观众的思考,在问答环节,来自RWA、券商、投资机构、互联网大厂等多名观众,围绕出海贸易、稳定币性质等话题进行了提问与深入探讨。 “我们看到稳定币在链上的清算量已经越来越大。”游杨教授说,当下无法避免的事实是,部分企业已选择无监管环境开展金融业务,再通过区块链、代币、钱包,向全球区块链公链用户提供服务。传统金融系统需要依托实体,如银行柜台、手机APP、中心化服务器等方可开展,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令金融交易首次得以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发生。 国际清算银行(BIS)也在今年7月表示,稳定币的迅速扩张,正在给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政策挑战,并指出,稳定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和传统金融体系的结合也越来越深,但由于其无国界且具有伪匿名性质等特点,因此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合规金融系统,首次需要与非合规金融体系竞争——区块链技术使得去中心化系统无法被取缔,而全球的监管尚未适应这种挑战。稳定币的合规与创新仍在探路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大道通衢赣鄱兴 ——南昌局集团公司助力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更多精彩请扫码 赣鄱大地,动能澎湃。8月28日,随着G9845次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在建南昌至九江高速铁路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区段开通运营。杭昌高铁开往赣州、深圳方向的列车可经此线路快速直通,还可分流经南昌南站驶入昌福铁路、沪昆高铁方向的列车,为建强南昌铁路枢纽注入了强劲动能。 昌九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铁路规划建设,助力江西实施交通强省战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注入强劲铁动力。 截至目前,江西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419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478公里,覆盖全省84%的县市区,高铁营业里程达2286公里。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一张交通四通八达、产业新兴强劲、民生幸福笃实的蓝图正成为现实。 联通东西 加速融入长三角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今,完善的铁路网拉近了江西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为联通长江经济带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景德镇去黄山,最快40分钟就能到,真是太方便了!”乘高铁前往黄山探亲的景德镇市民李婉芳说。2023年12月27日,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运营,形成连通赣皖浙三省的黄金铁路线,南昌至黄山、杭州的通行时间大幅缩短。 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南昌局集团公司累计发送旅客55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8%。随着国家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景德镇一饱眼福,不少人成为“洋景漂”。今年暑运,景德镇北站接待外籍旅客近2500人次,约六成为团体旅客。老外们的微信朋友圈成为世人认识“千年瓷都”的窗口。 作为京港、沪昆、杭昌高铁交会点,南昌的交通区位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随着杭昌高铁黄昌段的开通,南昌“1、2、3”小时都市出行圈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转化为“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南昌市所辖进贤县,坐拥三个火车站、两条高铁线。借助高铁网络,进贤县电商、物流等经济蓬勃发展。截至目前,该县拥有电商运营网店1万余家、相关从业人员6.5万人。今年1月至5月,全县电商零售额达到16.51亿元,同比增长7.68%。进贤县的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等特色产业借助电商平台,与长三角地区市场需求实现了更加紧密的对接。 作为合福高铁和沪昆高铁的“十字交叉点”,江西“东大门”上饶市抢抓高铁机遇,通过铁路加速融入长三角。“落户试验区,交通便利是重要因素。完善的铁路网络让产品发货、商务交流和员工通勤都更加高效,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江西元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晶说。如今,上饶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集聚8300余家长三角地区企业,形成1个千亿级园区、2个千亿级产业、1个千亿级企业的新型工业化“千亿级”发展矩阵,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承接南北 牵手湾区促发展 同饮东江水、共行京九路,老区与湾区情谊深厚。近年来,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21年底赣深高铁开通后,江西加入粤港澳“3小时朋友圈”,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脚步加快。 截至9月11日,赣深高铁开通以来发送旅客达918万人次。“赣深高铁开通后,赣州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对接与大湾区紧密联系,释放了高铁效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卢小祁说。 “悠悠,爸爸今天还是坐高铁回家。”对于在深圳工作的赣州人陈伟来说,高铁让他过上了“双城生活”。赣深高铁开通之前,他每年回家次数寥寥。如今,他几乎每周都能回来陪伴家人,幸福感显著提升。“我现在说走就走,应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深漂’了吧。”陈伟笑着说。 人员往来密切,经济活力涌现。赣州市南康区是“中国实木家具之都”,赣深高铁开通之时,以“南康家具高铁专列”冠名的列车正式发车,进一步提升“南康家具”品牌影响力。“高铁已经成为我们跑业务的主要交通工具,节省时间成本,公司创收连年增长。”在南康做家具生意的王先生说。 物畅其流百业兴。京港高铁赣深段开通不久,两列满载电子设备、日用百货的“双区联动”跨境电商班列从赣州国际陆港驶出,标志着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合作运营的“赣深组合港”正式投用。该港通过创新通关模式,实现陆海港资源共享、业务对接和货物快速通关。赣州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之前的通关模式,企业可享受‘公转铁’低成本运输优势,预计节约运输成本30%左右。” 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唯一的内陆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开通5条铁海联运班列精品线路,中欧(亚)班列覆盖中亚5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内贸班列通达国内主要物流节点城市。2024年底,赣州国际陆港成功获评AAAAA级国际陆港。赣州还与深圳、珠海组成城市群入选“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 通江达海 “一带一路”展作为 8月16日,47622次铁海联运班列驶出厦门国际物流港,这是2023年3月南昌局集团公司开行赣闽“丝路海运天天班”以来的第2000列铁海联运班列,标志着江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阶段性成果。 越织越密的铁路网,畅通了江西对外开放通道,让不靠海、不沿边的江西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出内陆腹地的重要支撑作用。截至目前,江西省共开行中欧(亚)班列超过2000列。今年1月至8月,江西省铁路货运量完成3443万吨,同比增长8.2%,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得益于中欧班列的便捷高效,江西企业持续扩大海外市场布局。江西愈富智能家居有限公司2022年落户南康后,就“搭乘”班列不断试水海外市场,目前已经小有“渔获”,“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产品不仅运输时间短,成本还降低了近50%,为市场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该公司总监姚军说。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目前,南昌局集团公司正以铁路站场规划建设为核心抓手,持续完善江西铁路现代物流网络。“十四五”期间,该局集团公司开通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12条,在建铁路专用线5条。以铁路枢纽为纽带,“江西制造”正在走向全球。依托向塘铁路物流基地和抚州宝特物流铁路专用线,他们开通了九江、盐田港、泉州港和厦门港等多条出口通道,“江西制造”新能源汽车经铁海联运班列源源不断驶往俄罗斯、秘鲁和英国等国家。2024年,江西省商品汽车发送21万台,较2021年增长40%,年平均增长达11.9%。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国际陆港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加速构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物流通道,助力更多‘江西智造’走向世界。”该局集团公司货运部负责人魏威说。 金秋送爽硕果香,挥汗奋进正当时。南昌局集团公司将大力弘扬“忠诚担当、实干争先”的南铁企业精神,聚焦“国之大者”,心系国计民生,不负重托,勇毅前行,在建设世界一流铁路企业中展示更大担当和作为。
GUIYANG, July 6 (Xinhua) -- Helmet strapped and headlamp shining, 14-year-old Wang Zichen zipped into the shadowy depths of a karst cave, part of a growing wave of underground adventure tourism in southwest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Beneath the towering peaks of Guizhou Province stretches a vast karst world filled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ancient caves. Formed ove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by persistent water erosion, these caves hold dramatic geological formations, rich biodiversity and traces of early human activity. In February, Guizhou rolled out a plan to promote classified manage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cave resources, aiming to enhance their ec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ourism values. An expanding range of cave-based ventures is now flourishing across the province, drawing visitors and boosting local economies. This photo taken on July 5, 2025 shows a sign of the Eco Forum Global Guiyang 2025 in Guiyang, southwest China's Guizhou Province. (Xinhua/Yang Wenbin) The province's efforts align with the theme of the ongoing Eco Forum Global Guiyang 2025, which opened Saturday in the provincial capital, highlight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CAVE ECONOMY" TAKES OFF "It is both exciting and informative," said Wang, who explored the Forest Coolpark scenic spot nestled in Libo Karst --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Karst,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 with friends during his summer vacation. Inside the cave, he admired the stunning stalactites while learning about karst geology. According to Ren Peng, general manager of the scenic site, a variety of cave-based activi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uit diverse terrain, including caving adventures, sightseeing tours, cave camping and even cave hotpot dining. Since the May Day holiday this year, the site has welcomed nearly 10,000 tourists, generating over 7 million yuan (about 978,542 U.S. dollars) in revenue. "We follow an ecology-first principle in our development," Ren said. "We preserve the caves' natural features while designing tour routes, and avoid any construction in deeper sections. All waste is strictly managed and removed from the caves daily." "It's necessary to develop caves based on solid scientific cave research," said Jean Bottazzi, a French caver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Federation of Speleology in China, in an interview with Xinhua during the eco forum. He has spent over three decades studying Shuanghedong Cave, the longest known cave in Asia, located in Guizhou's Suiyang County. Over the years, Bottazzi has worked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nd developers to provide expert guidance on balancing cave tourism with conservation. "It's encouraging to see that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not only preserves the cave environment, but also brings economic benefits to local villagers by creating new job opportunities," he added.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 direct market size of Guizhou's cave tourism sector has reached an estimated 1 billion yuan. In addition to tourism, many caves have been creatively repurposed for commercial use. Some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restaurants, bars and homestays, while others serve as sites for winemaking, mushroom cultivation, or even data storag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naturally stabl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se caves, once dormant in the depths of the mountains, are now awakening as unique assets of the region. They are no longer just natural wonders, but also cultural and economic symbols," said Qin Xiaoka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of Libo County. This photo taken on July 4, 2025 shows the intelligent tourism system of Zhijindong Cave UNESCO Global Geopark in Bijie, southwest China's Guizhou Province. (Xinhua/Wu Si) MODERN TECH MOVES IN Speaking at a sub-forum of the ongoing event, Hassina Mouri,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emphasized the rol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ngagement. "By using tools like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detect, predict and better comprehend th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n interview with Xinhua, Zhou Wenlo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Guizhou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 said high-tech tools are playing a key role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karst cav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ome caves have fragile ecosystems and complex terrains that are difficult to access," Zhou said. "We use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high-precision 3D models of cave interiors, and leverage digital tools to offer virtual access to these delicate sites." These technologies have already been applied in Zhijindong Cave UNESCO Global Geopark in Guizhou's Bijie City. According to Liu Haibo, general manager of Guizhou Zhijindong Cave Tourism Development Co., Ltd., the geopark first completed a full laser scan of the caves in 2015, with a second scan planned for next year. "By comparing the records, we can monitor the condition of each stalactite, whether it's growing or damaged, and adjust ou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ly," Liu said. Since 2019, the geopark has also introduced an intelligent tourism system to monitor cave temperature, humidity, carbon dioxide levels and visitor flow in real time, helping to ensure both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t safety.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practices are drawing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 ideas and approaches taken in China's green provinces to balanc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applicable everywhere," said Erik Solheim, former United Nations under-secretary-general. "Many c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uld look to China for inspiration." (Reporting by Wang Yihan, Wu Si)
从技术到方案,施耐德电气为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提供升级转型强动力。 在“双碳”目标与“两重”“两新”政策的共同驱动下,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正迈向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布局与调整正呈加速态势。然而,其传统配电系统面临可靠性弱、电能质量差、运维成本高和新能源接入难等诸多挑战,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 在2025年创新峰会现场,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战略与市场副总裁林婷介绍道,依托深厚的中压配电技术,施耐德电气已推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石油化工行业突破传统桎梏,拥抱绿色低碳新时代。 石化行业中压配电挑战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连续性运行的典型代表,电力系统被视为其“生命线”。一旦供电系统发生波动,轻则造成设备误停、产品报废,重则引发安全事故乃至长时间停产。可见中压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企业的运营安全与经济效益。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的当下,行业所依赖的中压配电系统正面临重重挑战。首先是传统配电系统的“过时性”日益暴露。在过去多年,石油化工企业普遍依赖火电主网供电,配电架构以刚性单向流为主,系统构建较早、自动化程度不高,缺乏对电能质量和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能力。面对频繁出现的晃电、谐波污染、设备局部放电和内燃弧等问题,企业往往只能“被动响应、事后处理”。 其次,随着风电、光伏、绿氢等新能源项目逐步接入厂区配电系统,传统中压设备在“源网荷储”耦合方面的短板愈加明显。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间歇性要求电网具备更强的柔性与适应性,但当前很多配电设备在设计上并未充分考虑多能融合场景,导致消纳效率低、调度响应慢,甚至可能影响主网稳定性。林婷指出:“新能源的接入对电网架构提出全新挑战,也要求配电技术实现深度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政策层面已率先启动新一轮电力系统结构性变革。“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接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以配电系统为重点,推动电力系统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升级,并加强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纳与智能协同管理。 “两重”“两新”战略则进一步指向投资重心转向以配电网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行业的电力系统改造释放出政策与资金红利。 可以预见,石油化工行业要实现从“能源大户”向“绿色样板”转型,配电系统升级将是绕不过去的“必答题”。企业不仅需要高可靠、低碳的中压配电设备,更需要具备柔性、感知与协同能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施耐德电气近年来深耕的方向——以“智能+绿色”的全生命周期配电能力,守护石油化工企业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与可持续运行。 “中国中心”战略下诞生的创新技术 电力系统的演进,最终要回到设备的稳定性与系统的响应能力上。而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双轮驱动下,这种“基础设施”的定义也正在重构。施耐德电气以“全生命周期+数智融合”的方法论为根基,构建起涵盖硬件、平台、算法、系统和生态的中压解决方案体系,持续夯实其在石化、能源、工业等关键行业的赋能能力。 在中压硬件产品层面,高可靠性与高适应性始终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底线要求。施耐德电气推出新一代PIX智能空气绝缘开关柜与EvoPacT HVX智能真空断路器,嵌入式集成了温度感知、机械特性监测等多项智能功能,可实时感知运行状态,实现对局部发热、动作频次等关键指标的在线预警,推动从“周期性检修”向“状态感知驱动”的智能运维转型。 同时,针对石油化工行业中高湿高热、高腐蚀、高粉尘的典型环境,WS-G气体绝缘开关柜以其紧凑化、模块化、抗凝露与抗腐蚀等优势,在炼油厂、电解车间等重载环境下展现出稳定耐用的应用能力。其模块化设计也为现场安装与后期改扩建提供极大便利,显著提升供电系统的可维护性与生命周期效率。 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重塑,施耐德电气也在积极拓展绿色微网与能源协同技术。在原有交流系统基础上,施耐德电气推出面向交直流混联架构的中压直流断路器及系统解决方案,并与ETAP全新电力数字孪生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对“源—网—荷—储”的全景建模与动态调度。通过EcoStruxure Microgrid Advisor微网能源顾问,企业可在用电低谷主动储能,在电价高峰灵活放电,实现峰谷套利与柔性响应双目标,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技术突破的背后,正是施耐德电气“中国中心”战略持续落地的结果。自2019年起,公司在中国本地的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超过18%,不仅建立了覆盖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五大研发中心,还建设了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与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聚焦电气数字化、能效优化、AI算法、电力电子等前沿方向。 协同发展的绿色未来 “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正在加速能源系统由传统集中供能向分布式、多能协同方向转型。施耐德电气凭借其在数字化与绿色低碳方向的深耕,从新能源接入、节能管理到绿色全链条建设,为石油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思路。 “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技术结构的升级,更是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林婷表示,“在生态合作方面,施耐德电气的合作模式是多维度的。既能够提供‘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优势,向合作伙伴提供最核心的元器件或者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在解决方案层面实现优势互补;也能够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提供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施耐德电气正以“电气化+数字化”为路径,助力石油化工行业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中压配电新体系,同时借助本土化研发与全球生态协同,助力传统高耗能行业加速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相信能够为行业提供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支撑,与石油化工合作伙伴共同迎来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赵 玥
作为技术创新、人才孵育的重要平台,李尚基技能大师工作室跻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五一”前夕,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中国石油玉门油田李尚基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国家级层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5年5月,李尚基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玉门油田技术创新、人才孵育的重要平台。工作室围绕新能源项目运维、数智油田建设、电气化改造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近3年获得科技进步成果、优秀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推广2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并解决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8项,开发电气作业、设施设备、工用具使用、QHSE等方面的培训课件60余套。工作室已成为玉门油田解决电气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匠心磨砺的带头人 在充满工业气息的厂房内,发电机的嗡嗡声演奏着春季生产的繁忙交响曲。两鬓已染风霜,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紧握万用表,眼神坚毅如炬——这是47岁的工作室领衔人李尚基给人的第一印象。 “守护电网安全,就是守护油田命脉。”1999年,秉承着这样的职业信念,李尚基从玉门油田技工学校毕业后加入了玉门油田水电厂电气车间。从一名电气值班员到一名技术过硬的维修电工,他用了6年时间。 2002年夏天,当水电厂第一次将变频调压技术应用到给粉系统,勤奋好学的李尚基被调入了安装调试小组。陌生的设备、复杂的工艺流程、艰深的专业图纸,是一座又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峰。 “站在旁边看别人干的滋味真不好受,听不懂他们讨论的内容,只能傻傻地站着。”李尚基回忆道。看到自己和同事的差距,他心里非常着急,却也深知学习技术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白天,他虚心跟随师傅,从搬工具、观摩学习、拧螺丝做起;夜晚,他从说明书和图纸中汲取理论知识。凭着一股钻劲,他的业务能力快速提升,短短3年成为了玉门油田首屈一指的变频专家。 凭借这手绝活,他又踏入了高压检修、保护试验和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广阔天地,一步步蜕变为电气检修领域的全能型专家。在厂里面,他被称为妙手回春的设备医生。“有问题,找尚基”,成了难题现场大家常说的顺口溜。 致力攻坚的创新团队 工作室的荣誉墙上,“光明所至、使命必达”8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支由26名核心成员组成的铁军,承担着玉门油田油气生产、炼化平稳和新能源业务运维的重任,近年来累计消除重大隐患122起、创新工法5项、取得创新成果21项,有效解决了集团和公司级生产难题30余项,确保了生产整体平稳。 2021年,工作室技能专家华玉林发现,玉门油田炼油总厂东区水装置有9台6千伏高压电动机在无压无流的情况下,低电压保护装置不动作,存在安全隐患。华玉林迅速开展技术攻关,用2个小时提出了解决方案,彻底消除了隐患,节省了设备投资成本240余万元。 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工作室将创新重点转向新能源并网领域。 光伏运维技术,对玉门油田来说是一片未被开垦的新天地,充满未知与挑战。在光伏项目开工建设时,“集团公司都没有先例,我们能不能搞好,能不能盈利”,成了大家心理上的拦路虎。工作室毅然承担起了这一重任,投入到项目建设和并网调试中。 在玉门油田20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之初,工作室成员张军和同事驱车到周边同行那里求教。他们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形成了一套独具玉门油田特色的操作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玉门油田承建的中国石油第一座储能电站、甘肃省第一座可再生能源制氢装置和玉门油田第一座330千伏升压站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总结经验,工作室共编写并发布了17项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企业标准,并成功牵头申报团体标准《集中式并网光伏电站生产运维规范》。 “让工友更安全、让作业更高效”是工作室的创新信条。 在光伏运维过程中,工作室发现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隐患。工作室深入研究,成功将无人机与AI技术融合应用于光伏巡检作业,作业效率提升至90%以上,人工巡检频次降低了60%。无人机应用一年来,已累计安全飞行370小时,精准定位热斑效应、隐裂等隐患点共计736处,消缺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工作室确立了远程集控、分级诊断、片区维护、专业检修的光伏运维工法和低充高放、量价齐升、价格优先、灵活应用的储能运维工法,完成了分布式光伏融入油田电网的调峰策略研究及应用,年累计可融入新能源发电量1650万千瓦时,节约燃煤1050吨。 薪火相传的新生力量 凌晨12点的实训室内,“00后”大学生田玉鑫正专注地进行着第17次高压开关柜故障查找训练。“师父说合格线是4分钟,我现在最快3分48秒。”他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语气里带着笑意。 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工作室倡导培养“精一会二学三”的工匠型员工,让每一位员工掌握绝招、绝技、绝活。 在这里,工作室编写的60余套标准课件成为了员工的进阶秘笈。54岁的老师傅和“00后”新员工同台切磋,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激烈碰撞。10名成员获得省级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称号,16名具有技艺绝活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成为年轻骨干,8名骨干通过竞赛晋级高级技师和技师。 “年轻人憧憬未来,油田电力事业才有未来。我希望能够把我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少走弯路。”李尚基说。这些年,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和手把手技艺传授,为打造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员工队伍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石油事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人民福祉,兴电保油更是职责所系。工作室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弘扬工匠精神,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前沿技术,深化技术创新,勇担传承责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陆晓如
中原油田以采油管理区与专业化单位一体开展党建共建为牵引,助推油公司改革提质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落实党的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近年来,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党委认真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围绕推动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提质提效,创新构建党建共建“1+4”管理体系,以采油管理区与专业化单位一体开展党建共建为牵引,统筹推进油气上产、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油气生产区域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抓共建 一体推进油气生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聚焦实现油气生产年度目标,组织制定全年党建共建重点措施清单,将油气产量指标、技术创新项目等细化分解到各基层单位、生产班组。聚焦落实油气生产阶段性重点任务,共同研究制定“开门红”“双过半”“快冲刺”“硬收官”等重点措施,联合开展夺油上产、安全生产等专项行动。聚焦把准油气生产日常规律影响,组织共建各方统筹制定应对措施,一体编制应急处置方案,联合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实战应急保障能力。 一体推进原油盈亏平衡点持续降低。着重优化生产方式降成本,充分发挥生产信息化优势,完善以采油管理区为核心的生产组织运行体系。着重用好资源平台挖潜力,统筹利用党员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工作站等资源平台,成立“党员骨干+技术骨干+生产骨干”联合技术攻关等工作团队,一同抓好课题攻关。着重集聚全员智慧创效益,统筹合理化建议征集、群众性创新创效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井井增产半吨油”等全员增收节支创效活动。 一体推进油气生产高效运行。统筹优化组织方式,聚焦年度开发部署和产量运行计划,组织专业化单位生产骨干参加采油管理区每日晨会、每周例会、每月总结会,推进工作一体安排、问题一并解决。统筹加强协调联动,细化产量预警方案,推行现场联合办公,发挥厂区两级生产指挥平台作用,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统筹落实重大部署,围绕“三重两特”重要事项,组织共建各方党员联合成立突击队,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亮行动,让党旗始终在夺油上产一线高高飘扬。 聚焦隐患治理抓共建 联合落实组织生活学安全强安全。联手抓好安全生产理论学习,坚持把抓安全、强安全、保安全作为“三会一课”重要内容,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共同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联手落实安全生产主题党日,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强化安全警示案例教育,做实安全风险经验分享,抓好安全生产岗位练兵。联手强化安全生产问题查摆,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深入开展“查思想、查管理、查技术”大讨论,深入查找存在的短板,扎实推进问题整改。 联合落实责任区创建抓安全强安全。联体抓实党员责任区创建,组织共建各方共同划分责任网格,优选党员骨干担任责任区主创人,加强责任区内集中教育、工作指导、现场帮扶。联体抓实安全生产专项部署,组织责任区内员工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和部署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联体抓实安全生产隐患治理,组织责任区内员工主动认领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措施,一体推进整改落实;组织党员骨干与责任区员工结对子,经常性开展现场隐患识别、风险排查。 联合落实群防群治保安全强安全。联动开展安全生产义务督查,组织共建各方党员骨干成立义务安全督查团队,加强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禁令和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联动开展安全生产赋能行动,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共同抓好安全环保知识技能培训,引导党员骨干联系员工加强针对性指导。联动开展安全生产实践活动,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一体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无隐患无违章”等安全行动,坚决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努力实现油气生产本质安全。 聚焦固本强基抓共建 统筹强化“三册”管理。一并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手册》,明确共建党支部主要任务、职责分工、工作机制等,细化融合互促专项措施和党支部N项特色做法。一并健全《基层岗位管理手册》,以“三基”和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职责清单、制度清单和业务流程清单。一并健全《基层岗位操作手册》,以“三标”为重点内容,理清操作岗岗位说明、岗位工作标准清单、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规程。 统筹强化“三标”建设。一同推进标准化班组建设,建立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标准化班组运行架构,打造“五型”班组。一同推进标准化现场建设,组织党员责任区责任人带现场,细化制定现场标准,联合开展油水井现场标杆创建,抓好标准化现场专项提升,推动现场管理定置化、可视化。一同推进标准化岗位建设,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制定系统配套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党员示范岗带岗位,强化“大岗位”标准化操作示范指导,实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 统筹强化“六项”训练。一体开展实操训练,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标准化操作训练,培养员工正确操作、规范操作、熟练操作的习惯。一体开展“师带徒”工作,组织技术骨干与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结对帮扶,签订师徒协议,全面带思想、练本领、强作风。一体开展业务竞赛,将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作为竞赛重点,促进员工岗位技术技能提升。一体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置程序,定期组织开展实战背景下的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一体开展仿真训练,组织开展岗前仿真训练,针对常见违章、隐患排查、特殊作业等典型工况开展模拟演练,提高仿真系统训练综合实效。一体开展在线练习,推进“互联网+基本功训练”融合互促,深化在线学习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措施,提升在线学习实效。 聚焦队伍建设抓共建 整体提升思想引领力。共抓政治理论联学,组织共建各方党支部一体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共抓形势任务教育联办,一体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讲透发展的机遇和潜力。共抓业务研讨交流联动,一体开展业务骨干互动研讨,推进采油管理区“管理+技术”、专业化单位“操作+执行”贯通协同。 整体提升示范带动力。共树工作先进典型,激励员工勇于奉献、争当先进、赶超先进。共树攻坚克难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对标典型、赶超典型”的浓厚氛围。共树夺油上产先进典型,引导员工积极投身夺油上产创佳绩。 整体提升文化聚合力。突出石油精神共建,组织共建各方党员群众开展石油精神学习教育。突出特色文化共建,紧密结合油气生产区域特点,积极培育基层特色文化示范点。突出文体活动共建,组织共建各方举办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整体提升群众向心力。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共办,组织共建各方一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联合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坚持员工健康管理共办,常态化抓好员工健康管理日常咨询、监测、服务等工作,联合开展健康单位、健康班组、健康达人等创建活动。坚持工作环境美化净化共办,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清洁卫生的优美办公环境。 责任编辑:陆晓如
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北京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威武雄壮的阅兵式激荡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广大师生纷纷表示,要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建功新时代的强劲动能,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深刻、掷地有声,带领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感振奋、倍受鼓舞,历史的回响昭示未来,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我们才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表示,伟大旗帜指引前行方向,历史丰碑映照复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和坚定的民族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了磅礴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表示,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既回顾了伟大的抗战胜利,又宣誓了不畏艰险的决心以及中国人永远追求和平的初心,作为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今后要继续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贡献更大的力量。 志愿者代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梦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强调和平的珍贵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意义,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无数英雄在前线奋战、无数同胞在苦难中坚守,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定与尊严。 高度赞扬阅兵仪式历史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九三大阅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力量,向世界宣示了战无不胜的“真理的力量”,令人倍感鼓舞。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启鸿表示,庄严肃穆的军容、铿锵有力的口号、恢宏雄壮的气势、精良的武器装备令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这次阅兵活动,彰显着党威、国威、军威,展现了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人倍增自信自豪。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存良表示,这次阅兵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决心,这不光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直击灵魂的洗礼。 广场合唱团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秘天宇表示,作为广场合唱团的一员,在现场听到军乐团号角带来的热血沸腾,看到国旗护卫队整齐的劈枪放枪的震撼,感受到坦克经过时大地和空气都在颤抖,我才真正读懂旋律背后的重量,我们歌唱的曲子不再是简单的音乐,而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见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退役士兵大学生彭文超表示,当受阅方队以笔直的队列、铿锵的步伐踏过广场,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历史与当下的距离,当现代化装备阵列缓缓驶过,“东风浩荡、核震寰宇”的钢铁洪流不仅展现着今日中国的国防实力,更印证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已转化为奋进的动力。 坚定不移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表示,从1945到2025,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国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使命,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夏明睿表示,在肃穆氛围中,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助理王浩表示,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奋斗意志与北理工“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高度契合,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引领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在科研攻关中敢啃“硬骨头”,在志愿服务中勇当“排头兵”,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伟业。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辅导员杜文媛表示,听到三千多个青春的声音唱响英雄赞歌,深切体会到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召,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广场合唱团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22级本科生黄乃鹏表示,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唱出的不仅是抗战的历史,更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我会把现场的这份震撼与感动,化作学习的动力,以青年之姿传承抗战精神,守护这份用歌声见证的和平与荣光。 自觉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迎难而上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不断前行的力量,牢记总书记回信嘱托,奋力建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何明表示,学校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等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广场活动部副部长、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肖向荣表示,未来将坚持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以更高水平的创作回应伟大时代,以更饱满的热情奉献精彩作品,用文艺之光照亮前路,以文艺之力凝聚人心。 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院长吴长军表示,要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杨宁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业科研工作者当以伟大抗战精神为炬,继续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筑牢农业科技防线,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力量。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欧阳子昊表示,身为抗战老兵的后代,将把对先辈的缅怀、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刻苦钻研的动力,转化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财经报国的使命担当。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师生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赓续奋进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激扬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磅礴伟力。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的信念。”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说,学校要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高度。 “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闽西长汀,在烽火中坚持办学,挺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新时代厦大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赓续‘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奋力书写‘强国建设、厦大何为’时代答卷。”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加信心满满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学校要持续推动“山大红”与“山东红”“抗战红”“中国红”深度融合,不断书写学校发展建设新篇章。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感振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我们将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民族精神与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师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延安土窑中记录的无线电密码、延河水中流淌的红色信仰,正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诞生之初便深植于血脉的科技报国初心与使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高新波说,“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着力培养更多胸怀家国、专业精湛、勇于担当的‘信息尖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历史真理,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用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兵说。 笃行报国之志 “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闫炳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震撼心灵。80多年前,广西各族儿女英勇抗击敌人入侵,以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今天的广西,更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建设好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现场观礼的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说:“今天,国家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更让我们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自信、底气,更激励着我们科研工作者勇担使命,以更多自主创新成果,为祖国繁荣昌盛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回首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与发展的重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科研工作者,我将以创新为引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新星说。 “我们将激励广大学子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培养更多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武汉工商学院党委书记詹河焰表示。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我将在思政课上为学生讲好这堂生动的国家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 激扬爱国情怀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受阅女民兵、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2025届毕业生韩铖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更要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新时代青年正以青春为笔,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担当答卷。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级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邓光辉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旅。“虽然现在我是一名在校学生,但‘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早已融入血脉。我将铭记伟大抗战精神,为国家健康事业奋斗。”邓光辉说。 “我的曾祖父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的爷爷、父亲都是军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类专业2025级新生何东表示,“我将努力学习,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祝愿祖国山河锦绣、繁荣昌盛。” 来自革命老区的湖北省大悟县高中学生刘米祺,从小听着抗战故事长大,“我要学习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理想、刻苦学习,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作奋进力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第三党支部书记徐微,与学生一同观看直播。她与学生们交流着感想,并在教案上写下几行字:80年前,前辈们用胜利告诉世界“中国能行”,今天,你们要用奋斗证明“青春能行、中国的少年能行,中国的未来能行”。 “看着学生自发庄严敬礼,我非常自豪,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已经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教师褚珍珍说。 ………… 如今,青春的种子撒向祖国大地,拔节孕穗,生机勃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这是亿万同胞共同的心声,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宣告。 文字 | 林焕新、冯丽、周仕敏、易鑫、柴葳、方梦宇、余杏、曹曦、高春梅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4日
2025年,民办高校普遍进入发展的“深水区”,生源数量下滑、竞争持续加剧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压力。“民办教育是否真的‘遇冷’?”“民办高校该如何突破困局、寻找新机?”等话题频频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然而,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凭借扎实的办学实力、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效、高质量就业的成果,招生录取成功“出圈”,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信任的选择。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共录取3621人 实现100%录取率,生源覆盖全国24个省 河北、河南最高投档分超省控线147分和110分 甘肃、浙江等13个省份最高投档分超省控线50分以上 省内外生源质量较去年显著提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报考火爆 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人数 位居全省第一 ...... 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何如此火爆?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如何赢得家长与考生的青睐? 就业好,好就业,是王牌专业核心竞争力。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三年就业去向落实率超97%,高质量就业占比达32.26%。毕业生多就职于国家电网、发电集团、新能源龙头及轨道交通领域,从事研发与管理岗位,平均薪酬普遍过万。 招生火爆的背后,是硬核实力的体现!高质量就业领跑、王牌专业集群配置、行业大咖师资团队、活力四射校园生态,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成就万千学子的梦想。 01 以高质量就业 铸就学生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 学校始终坚持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的发展战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校政企行合作力度,为学子铺就通往职业成就与人生幸福的双赢之路。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紧密对接新兴产业需求,联合华为、优必选科技、南方测绘、金蝶软件等世界500强企业,建有华为ICT、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测绘、数智财务等11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行业精英,实现100%高质量就业。如在华为ICT产业学院的培养体系中,学生不仅学习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还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可直接进入华为生态链企业进行实习和就业。 2021届毕业生徐建国,现任GitCode深圳公司总经理,并被华为授予“华为HDE”荣誉称号,负责华为鸿蒙系统研发。 学校与南方测绘、中科苏州机器视觉研究院、新凤鸣集团、华天科技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实现科教融汇创新发展。携手东方希望、特变电工等知名企业,建设300余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吉利、海亮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持续拓宽高质量就业新路径! 2025届“海亮订单班”入职仪式上,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罗冲评价道:“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订单班学生不仅专业基础扎实,而且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流程非常熟悉,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上岗。 ”把脚步迈入企业,把眼光放向市场。学校聚焦就业“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班子、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全员共同参与“访企拓岗”系列活动。2025年以来,学校共走访用人单位80余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余份,举办各类招聘会573场,提供岗位15000余个,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甘肃等重点区域,常年设有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服务和保障。构建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从入学职业测评到“一生一档”生涯跟踪、职业证书考取,贯穿大学四年,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 毕业生朱岩坦言:“我在大四时十分迷茫,在学校就业平台推荐下,顺利进入吉利实习并留任。非常感谢母校就业服务和指导,我将会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 2024届毕业生朱岩在吉利总部任职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入职央企国企占46.3%、世界500强占20.5%、中国500强占41.9%,每两名学生就有一名入职央国企。学校就业工作得到广泛认可,获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2024年创就业竞争力高校、2023年创就业明星高校等多项荣誉。 办学20余年来,学校已培养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涌现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刘锦帆、江苏省常州市领军人才马万里、甘肃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苏万芳、甘肃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金佛缘、第十九届亚运会轮滑赛事技术官李源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建功立业新时代。 02 锚定行业所需 打造王牌专业 学校传承百年名校基因,深耕工科教育,坚持OBE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中心、雇主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与国家战略发展。 学校聚焦5大专业集群,设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6大学科门类。在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获评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13个专业获评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17个专业获评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学校联合世界500强企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王牌专业,实现毕业生技能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校与华为签约成立华为ICT产业学院 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 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建有99个高端实验实训中心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35个跨学科创新创业工作室,每年投入108万元专项竞赛基金,系统实施“一专业一比赛”机制,覆盖教育部公布的84项权威学科竞赛,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获2025校友会排名全国I类20强、信息类第3名、科技类第7名,中国一流应用型高校,甘肃省工匠学院等荣誉,凸显学校强硬的专业实力。 03 院士领航 双师型天团护航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提升专业竞争力和育人成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长远发展。 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洁、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书亭、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芮执元、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引珍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由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丁汝俊、博士生导师毕阳、闵永智等学科带头人掌舵前行;2025年引进银龄教师百余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培根教授来校讲座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杨磊教授作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胡洁教授讲授“开学第一课” 目前,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4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近50%,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2025年8月,在国家级最具权威、参与教师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教学竞赛——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学校获奖数量位列甘肃省第一,全国同类院校第三,也是甘肃省同类院校中首次且唯一获奖高校。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巨澜教授荣获基础课程组三等奖,马颖老师荣获新文科组三等奖。 04 多元化育人环境 助力学子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最以学生为中心”,多措并举,搭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平台。着力打造大典、大节、大会、大赛、大项“五大”品牌活动,组建56个学生社团,10余个特色运动队,20余个涵盖航模、计算机、BIM、先进制造等创新创业工作室,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广阔平台,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5大主题餐厅,100+特色档口,16000㎡校园商业综合体,特色鲜明,多样选择。学生公寓配套有共享客厅、独立自习室、图书角、独立卫浴、智慧共享洗衣房,一站式打温馨港湾。 公寓共享空间 报考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学校始终坚持“最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深度实践与真实回响。广大考生与家长的选择,承载着一份真挚而深切的信任,是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更是对这所应用型大学始终以学生为本、全力托举学子职业梦想的最好见证!学校始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坚持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强化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服务保障,全力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为国家与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深化中学共青团改革成效,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共青团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着力加强党的领导、突出立德树人、夯实组织基础、建强骨干队伍、优化制度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中学共青团工作体系基本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立德树人功能更加凸显,“五育并举”导向更加鲜明,团员先进性更加彰显,安全风险底线更加牢固,服务中心大局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意见》从5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中学共青团在“大思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立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中学共青团组织基础。四是建强骨干队伍,为中学共青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强化机制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中学共青团工作格局。 《意见》明确,要将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组织教育优势,拓展实践育人空间阵地,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要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学习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美育浸润,创新劳动教育;要提升团员先进性,夯实基层团组织,规范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建强中学团校;要锤炼团干部政治能力,选优配强中学团干部,完善团干部发展评价激励机制;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压实各级团委责任,夯实团教协作机制,探索区域协同共建。 一起来看《意见》全文—— 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 中学(包括初中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担负着中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服务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为深化中学共青团改革成效,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共青团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着力加强党的领导、突出立德树人、夯实组织基础、建强骨干队伍、优化制度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中学共青团工作体系基本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立德树人功能更加凸显,“五育并举”导向更加鲜明,团员先进性更加彰显,安全风险底线更加牢固,服务中心大局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中学共青团在“大思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将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引导中学生不断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度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思想政治引领特色品牌。 2.充分发挥组织教育优势。扎实落实“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等制度,坚持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组织化学习,带动青年共同参与,每学年专题理论学习不少于4次。构建中学团课内容体系,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深入挖掘、用好团的标识以及“五四”等节日的教育内涵。深化仪式教育,规范开展离队、入团等仪式,在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中注重政治引领,省、市、县级团委每年至少组织1次示范性仪式活动。 3.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阵地。深化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坚持自愿、公益、安全原则,注重校内志愿服务岗位开发。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和服务实效,不将志愿服务时长与入团、评优等挂钩。鼓励中职学校结合学生专长拓展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整合区域社会资源,一般以县域为单位构建共青团实践育人地图,就近就便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网络育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4.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切实履行全团带队政治责任,注重加强中学少先队组织建设,支持少先队工作。完善少先队推优入团机制,一体设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教育内容。加强对团支部书记、团委委员、少先队大队委等骨干的培训培养。深化落实推优入党工作,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 三、立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坚持德育为先。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导中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宪法法治、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 6.注重学习体验。开展学习交流互助等活动,涵养优良学风。开展“青春年少好读书”主题读书活动。有条件的中学至少结对1所文化、科普或法治类等机构,开展学习体验等活动。开展科技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学调查体验、少年科学院等活动。助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7.促进身心健康。开展健康知识、技能教育,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开展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建立学生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及时帮助解决现实需求。探索在有条件的团支部试点设立“健康委员”。开展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教育,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提供专业心理援助。深化新时代少年军校活动。 8.增强美育浸润。广泛开展面向人人的群体性艺术展示交流,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开展校园文化节、艺术节、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校内平台,打造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加强环境育人。上级团委、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引入优质美育资源,线上线下开展公益演出、讲座等各类文化艺术教育。 9.创新劳动教育。开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榜样宣传宣讲。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中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中职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中学共青团组织基础 10.提升团员先进性。对标“五个模范、五个带头”重要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入团质量关。落实好“信仰宗教不能入团,团员不得信仰宗教”要求。加大中学发展团员力度,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支持。规范团员发展程序,注重培养考察实效。突出“五育并举”,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完善团员先进性评价标准,严防形式主义。持续抓好入团后的教育管理,依规依纪开展不合格团员的组织处置和纪律处分。 11.夯实基层团组织。推动中学团的代表大会规范召开。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原则上初中毕业班及以上年级“班班建支部”。深化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会同班委会研究决定班级重要事项。以增强有效覆盖为导向,可依托分校分部、宿舍区、学生社团、实习基地、中职学校专业等创新组织设置。加强教职工团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团组织建设和活动。初中学校团组织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 12.规范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强化学校团组织对学生会和社团的具体指导,明确职能定位、把握工作方向,开展贴近同学需求、助力全面发展的服务项目。坚持从严治会,规范学生会骨干遴选条件和程序,塑造清新阳光的组织形象。建立健全学生社团注册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团活动和社团骨干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学术科技、技能培养、文化体育、志愿公益等各类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13.建强中学团校。中学团校承担团前教育、团内培养等任务,每学期至少开展1期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8学时。学校党组织书记担任名誉校长或校长,每学年至少为团校学员讲1次团课。吸纳优秀思政课教师等担任团课教师,授课量纳入课时计算。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校、县、市三级团校培养机制,完善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 五、建强骨干队伍,为中学共青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4.锤炼团干部政治能力。强化政治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中学团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在德育骨干培训等培训体系中扩大中学团干部培训规模。完善任职培训、全员轮训、骨干培训机制,省、市、县级团委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学团干部专题培训。探索建设共青团名师工作室,纳入同级教育部门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 15.选优配强中学团干部。坚持党管干部,落实中学团干部配备管理有关规定,上级团组织加强协管,任免情况报上级教育部门备案。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思政课、党(团)员教师等为校级团组织书记人选。按要求选优配强教职工和学生副书记。探索聘请校内外优秀党(团)员兼任学生团支部(总支)指导员。 16.完善团干部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中学团干部任职年限等同于班主任工作年限,中学团干部获得的共青团荣誉、研究成果,参加的共青团课题,承担的共青团讲座、观摩学习等,与教育部门相关情况同等对待。中学团干部是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推动职称评聘融入思政课、德育、综合实践系列。支持在团属期刊发表优秀研究成果。将工作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学校团组织书记列入副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加强团干部监督管理,抓好团员发展、评选表彰、学生骨干遴选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锤炼严实作风。 六、强化机制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中学共青团工作格局 17.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制度机制,学校党组织每学期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不少于1次,党组织书记每学年参加共青团活动不少于2次。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分管共青团工作制度,每年与学校团组织书记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学校团组织书记一般应当列席或参加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落实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规划、年度评价等相关要求。加强共青团工作经费支持。 18.压实各级团委责任。省级团委做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举措,加强分类指导。省、市、县级团委每年要围绕中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中学生思想动态、团员队伍及组织建设等开展专题研究,安排专职干部从事中学共青团工作。建立密切联系中学工作机制,各级团委建立直接联系点,定期开展调研走访、工作指导、座谈交流等工作。以市域或县域为单位建立共青团人才、团课、实践资源库,加强赋能支持。 19.夯实团教协作机制。健全县级教育团工委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推动县级教育团工委书记兼任县级团委副书记。探索市级教育团工委建设。省、市、县级团委和教育部门建立定期协商研究中学共青团工作、重大事项沟通协调等机制,推动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评价、同督促。推动各级团委负责人进入同级党的教育领导机构。将中学团课、团的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0.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加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拓展组织力量、工作资源、人员保障等。探索实施“青年实干家计划”中学专项,选派高校优秀硕博生到县级教育部门、中学实岗锻炼。加强专题研究,推动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教育研究课题增设中学共青团专项,各级团组织、团校、青少年教育研究机构、高校等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中学生思想动态、人工智能应用及影响等研究,共同维护学校安全。
十年飞驰 一路生花 ——沈丹高铁开通十周年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银龙越群山,长虹贯辽东。2025年9月1日,沈阳至丹东高速铁路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 十年风雨,十年发展,这条寄托着辽宁人民期盼与梦想的高铁线路,历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安全优质高效发送旅客1.2亿人次。这条全长208公里的钢铁动脉,深刻改变着沿线城市的交通格局,提升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辽宁全面振兴。 便捷出行 拉近时空距离 “以前去沈阳开会,一大早就得出发,一路颠簸3个多小时才到。现在7时从丹东走,8时许就能到沈阳,正好能赶上9时的会议。”家住丹东的冯先生的亲身经历,是沈丹高铁方便人们出行的生动缩影。 2015年9月1日,D7606次动车组列车从沈阳站驶向丹东站,标志着沈丹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208公里的交通大动脉纵贯辽东,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将沈阳至丹东的旅行时间最快压缩至1小时9分钟,让本溪、丹东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辽宁东部城市群迈入高铁时代。 十年间,沈丹高铁作为东北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哈大、京哈、长珲等多条线路衔接,形成了贯通辽宁、辐射东北、通达全国的快速客运大动脉。特别是今年7月1日新图实施后,丹东至北京最快旅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4分钟,与十年前相比压缩超过10小时,辽东地区交通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铁不仅重构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显著提升了沿线人民的出行效率,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城际化、公交化的开行模式让高铁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目前,沈丹高铁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31对,平均30分钟一趟,最短运行间隔仅5分钟,真正实现公交化运营。面对春运、暑运及节假日高位运行的客流,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满图铺画、按需开行”,科学配置运力,极大便利旅客出行。 此外,沈阳局集团公司还持续优化进出站流线,完善扶梯、换乘通道等设施,协同地方有关部门优化交通接驳与旅游服务,切实打通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 沈丹高铁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由高铁催生的“同城效应”,正持续提升着沿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优质服务 提升出行体验 8月29日傍晚,本溪站站内人流如织。G8106次列车正在检票,旅客肖先生在检票闸机上刷了一下手中的中铁银通卡,“滴”的一声后顺利进站。“有了中铁银通卡后,高铁更像城市公交了,非常方便!”他笑着说。 “中铁银通卡实现‘刷卡即走’,计次票次数越多越优惠,丹东至沈阳单程最低票价仅43.4元。”沈阳局集团公司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年间,沈阳局集团公司持续深耕客运市场。2019年沈丹高铁各站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2023年推出“计次票”产品,今年中铁银通卡实现“一卡通行”,不断优化的票制产品,为旅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持续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车站,是旅途中的“暖心驿站”。走进沈丹高铁沿线8个车站,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育婴室、重点旅客候车区等区域的便民设施完备,处处彰显着人性化、智能化。部分车站还在候车室打造“书香驿站”,历史典籍、文学著作、儿童绘本错落有致,满足不同旅客的阅读需求。 “阿姨,您在第2检票口检票,距离发车还有1小时,可以先休息一下……”丹东站“杜鹃花”服务台前,客运员张佳星耐心解答着旅客问询。 在沈丹高铁沿线车站,沈阳站“美丽”服务台、本溪站“枫叶情”爱心服务团队、凤城东站“东哥”服务团队……一个个服务品牌成为沈丹高铁温馨服务的生动注脚。 车厢之内,同样暖意流动。大连客运段动车三队围绕丹东口岸旅游特色和旅客需求,精心打造“鸭绿江之约”特色服务品牌团队,以“一束温柔的目光、一声温切的问候、一把温暖的搀扶、一句温馨的提醒、一个温情的微笑”等“五个一”服务法,让每一次旅途都充满温度——这抹“流动的温暖”,已成为沈丹高铁上的亮丽风景。 助力经济 激活发展动能 暑运期间,丹东开往沈阳的列车载满旅客。车窗外山水叠翠、隧道连绵,车厢里一些旅客手中的“小白箱”格外醒目。“这是儿子给我们老两口带的丹东黄蚬子。”今年60岁的张大爷和老伴笑着说。 沈丹高铁的开通运营不仅让百姓出行方便快捷,而且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些带着“辽东味道”的特产,借着高铁的“东风”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促进区域间物资、经济的高效流通和循环。 “我们五龙背温泉是天然矿物质泉,水质细腻。这几年,来疗养泡汤的游客络绎不绝,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温泉经营者胡女士高兴地说。 沈丹高铁沿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沈丹高铁开通运营为区域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列车飞驰,窗外美景如画,高铁如同银线,将本溪水洞的神秘、凤凰山的峻峭、鸭绿江的浩荡一一串起,“一线多游、朝发夕至”的旅游体验成为现实。 “我上午在沈阳参观了故宫,下午到丹东看鸭绿江断桥,晚上直接入住五龙背温泉小镇。坐着高铁旅游,效率非常高!”热爱旅游的周女士分享道。沈丹高铁将沿线的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一条独具魅力的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感受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沈丹高铁开通运营后,沈阳至丹东之间实现客货分线运营,极大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货运潜力,推动海陆双港联动,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搭建了“快车道”。大连铁路物流中心丹东港铁路物流营业部经理陈大军表示:“高铁开通运营后,港口的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货物周转效率大幅提升,钢材、粮食、矿渣和集装箱等货物经丹东港发往南方各港更加便捷。” 十年飞驰,沈丹高铁见证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变迁和人们的美好生活。展望未来,它将继续驰骋,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书写更加动人的温情故事。
钟华论: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31—1945,14年浴血奋战,14年艰苦卓绝,四万万人不屈抗争,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史册和人类和平史册的伟大胜利。 1945—2025,山河巨变,正道沧桑。80年过去,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意气风发。 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奋斗的征程未有穷期。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召唤着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 岁月长河奔腾不息,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永远铭刻在中华儿女心中。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五个超大号铅字力透纸背。9月2日,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军舰上,同盟国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胜利的消息传来,中华大地沸腾了,中国人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9月3日,毛泽东同志笔力遒劲的题词刊登在《新华日报》醒目位置上:“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参观(2025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今朝四海同声,欢呼抗战功成。”在延安,人们潮水般地涌动,狂欢的人群用无数支火把照亮了宝塔山、映红了延河水。在重庆,人们涌上街头、舞起巨龙,爆竹声、锣鼓声、欢呼声响个不停。在东北,人们喜极而泣,到处欢庆:“天亮了!”“光复了!”在台湾,同胞们张灯结彩、祭告祖先,纷纷扔掉被强迫供奉的所谓“天照大神”牌位,压在心头的屈辱一扫而空…… 经历过漫长的黑暗,更懂得光明的可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酷的“三光”政策,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的细菌战和化学战,骇人听闻的杀戮、迫害、掠夺、奴役,使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使家园故土沦为“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的人间地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中,一面由5098张老照片组成的巨型照片墙,定格下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日日夜夜,也象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新生。河山既复,日月重光。当胜利的光焰划破暗夜,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由此开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在宏阔时空中熠熠生辉。 这是走向复兴的伟大胜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是影响世界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南京中华门城堡与秦淮河景色(2023年6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回望走过的路,审视脚下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总是让人感慨万千。在见证过抗战烽烟的卢沟桥旁,“复兴号”列车呼啸前行;在当年雁翎队抗日杀敌的白洋淀畔,“未来之城”雄安拔节生长;在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南京中华门一带,流光溢彩的繁华景象令游客流连忘返…… 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夜景(2025年3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这盛世,如您所愿!”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蓬勃气象,足以告慰先烈,更加振奋人心。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沉沦迈向复兴,历经长期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4亿多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二) 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主峰上,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刺刀直插云霄。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打出中国人的勇气!”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的关键时刻,百团大战犹如“暴烈的霹雳”,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极大振奋了民心士气。这一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游客在山西省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碑参观(2025年7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谁是擎天砥柱,谁能力挽狂澜?答案,就写在“绝不向侵略者投降”的顽强抗争中,写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中,写在“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坚定信念里,写在“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邃智慧里。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贴在沈阳大街小巷。随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和决议,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当国民党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奔赴东北组织抗日斗争。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膺担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率先倡导建立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面对强敌巨寇,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引全民族抗战一步步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白山黑水,太行山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等部独立奋战14年,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 从中国共产党身上,人们不仅坚定了抗战胜利信心,更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国民党政府脱离群众、鱼肉人民、贪污腐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访问延安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感言,“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是光芒四射的。” 万众瞩目清凉山,天下归心在延安。“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成为进步青年的坚定信念;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根据事实和切身感受,“决心与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爱国侨领陈嘉庚经过对比,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陕北人民在信天游中唱道:“瓜连的蔓子,蔓子连的根。老百姓连的共产党,共产党连的人民。”…… 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跟着共产党走,是因为我们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是因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征程万里,要在领航。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近期,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捷报频传:我国经济总量实现连续跨越,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左右;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回顾五年辉煌成就,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平凡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和实践深刻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一架南航C919国产大飞机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2025年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瑞平 摄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1940年,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在沂蒙山区唱响,很快流传开来。这是人民的心声,也是开创未来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就有了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抵御风浪的压舱石、破浪前行的导航仪,必将推动中国号巨轮胜利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 “许多年以来我们英勇的中国同志所不倦地呼吁的民族精神、统一精神,在这迷途的侵略者之前,突然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地耸立了起来。”1937年,法国《人道报》主笔古久里被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壮举深深震撼,发出这样的感叹。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硝烟散尽,天地间依然回荡着战斗的誓言。那是“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赤诚,是“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是“牺牲到底不屈挠”的血性,是“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勇毅…… 时光流转,人心中矗立着永恒的丰碑。杨靖宇在冰天雪地断粮多日仍战至最后一息,令敌人惊叹“中国有他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左权不顾个人安危断后阻敌,牺牲前最后一刻仍在指挥战斗;佟麟阁、赵登禹身负重伤依然不下火线,以战死沙场尽了“军人本分”;新四军“刘老庄连”与大量敌人殊死搏斗,最终“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台儿庄大捷的背后,是“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土不沃血”的悲壮……穆青曾感慨:“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批伟大的民族脊梁,依靠他们的不死的抗争精神,才免遭灭亡。” 焦土之下,生长着顽强的种子;残垣之上,挺立起不屈的脊梁。一曲曲英雄壮歌向世界宣告:一个从精神上站立起来、强起来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山河为证,精神不朽。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征程上,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国难当头,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今天,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把强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聚涓滴之力成就江海之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办不成的事。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抗战时期,无论敌我实力对比多么悬殊,无论战争多么残酷,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锚定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新征程上,我们要激扬顽强斗志。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彰显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今天,纵有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只要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就一定能够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扬实干精神。抗战岁月“一把镢头一支枪”开垦出“陕北江南”,改革开放时期“三天一层楼”彰显“深圳速度”,新时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切成就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敲,真刀真枪地干,我们就能创造实打实的新业绩,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从深圳莲花山山顶俯瞰城市中轴线(2025年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鉴往知来、催人奋进。如不灭的火炬,如高扬的旗帜,伟大抗战精神照耀着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力量之源。 (四) 在人类战争史上,何曾有过这样波澜壮阔的篇章?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为保卫国土血染沙场;人民踊跃支前,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新闻媒体以笔为枪、以墨为弹,筑起“舆论长城”;西南联大等院校在敌机轰炸中传播科学文化、守护民族文脉;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南洋机工穿越火线用生命运送物资……大敌当前,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七七事变两周年纪念日那一天,朱自清写下这段深有感触的文字。在民族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空前觉醒,民族力量空前凝聚,历经磨难的古老民族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沉睡已久的东方“醒狮”终于爆发惊雷般的怒吼。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发出战斗的呼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艾青在诗作《他起来了》中坚定反抗的意志:“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穆旦为中国人民写下深情的礼赞:“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何谓石破天惊,一个民族的觉醒就是震撼世界的雷霆;何谓排山倒海,一个民族的奋起就是摧枯拉朽的力量。 在山东海阳地雷战纪念馆,一位抗战老兵的留言发人深思:“地雷会锈蚀,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永远不会生锈。”从城市到村庄,从青纱帐到芦苇荡,从铁路线到山野间,处处是战场。抗日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组织了决死队、敢死队、救国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使侵略者陷入了“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军”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地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败给了中国人民。”肩并肩是长城,心连心是钢铁。人民的军队,无敌于天下;人民的力量,不竭如江海。 1932年,上海《东方杂志》发起“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身处暗无天日的年代,清华大学教授俞平伯在回复中用了一个无比激愤的反问:“我们的英雄又不知在何处?”——历史已经给出回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的人民,蕴藏磅礴的力量。抗击侵略者,人民是夺取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推动改革发展,人民是闯关夺隘的力量源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当亿万民心熔铸为钢铁意志,当微末之力汇成时代洪流,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将无往不胜、无功不成。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抚今追昔,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令人振奋不已。这是怎样强大的能量!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从人心深处喷薄而出,势可穿峡破谷,力能改天换地。发奋为雄,迈向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五)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盛夏七月,160多位驻华外交官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感佩于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英雄史诗。 驻华外交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2025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没有中国的英勇抗战,世界将会怎样?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美国总统罗斯福感慨: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历史没有如果,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所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战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比欧洲反法西斯战场早了8年,比太平洋战场早了10年。当绥靖政策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人类正义事业保留希望的火种。 昭昭青史,历历可鉴。从兵力投入看,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七成以上,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战略全局看,中国抗战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战争后期,中国积极参与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新秩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主要建设者和捍卫者;从牺牲和损失看,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按照1937年比价,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得道者多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宝贵援助和支持。苏联给予中国抗战有力的物资支持,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不远万里来华救死扶伤,德国的拉贝、丹麦的辛德贝格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斗情谊,凝结着各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巨大勇气,寄托着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恒久追求。 80年后回望,历史的铁律颠扑不破: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义之所在,天下赴之。”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才能走出康庄大道,才会拥有美好明天。 (六) 举行阅兵式,进行全民悼念,举办主题展览、音乐会、研讨会,推出影视作品,发出和平倡议……今年以来,各国以各种方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鲜花堆满烈士墓前,当和平的钟声响彻天际,每一次纪念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警醒世人,启迪未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那场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战争中,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各国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付出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代价。殷鉴不远,今天的世界依然很不安宁,战火在一些地区燃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人道主义危机不时爆发,许多鲜活的生命不幸逝去……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铭文振聋发聩。心中没有战争阴霾,头顶才有和平蓝天。必须从思想上拔除诱发战争的引信,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1945年,国际社会痛定思痛,签署《联合国宪章》,创立联合国。“我们联合各国人民决心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国际合作”“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宗旨和原则,打破了数百年的“丛林法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80年后的今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对抗只会把世界带进死胡同,合作才是驶向未来的宽阔航道。唯有互利共赢、同球共济,人类方能战胜种种风险挑战,迈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境界。 “铛、铛、铛……”每个开馆日的早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都会准时敲响。钟声回荡,是勿忘历史的警醒,更是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矢志不渝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大道同行,和合共生。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为人类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社会各界代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撞响和平大钟(2024年1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七) 金秋时节,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当雄壮的国歌响起,当威武的方队浩荡行进,胜利的荣光、历史的回响、未来的希望,激荡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在亿万人民心中。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山河破碎的至暗时刻,一支支抗日队伍奔赴战场,一首首铿锵战歌在炮火中唱响。雄浑激昂的旋律里,有黄河咆哮的怒吼,有长江奔腾的壮阔,有长城屹立的坚韧,有太行巍峨的风骨,更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变化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奋进姿态。试看今天的中国,高铁列车驰骋大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科技创新浪潮澎湃不息,乡村振兴之路生机勃勃,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这是2025年6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左)与陈中瑞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的画面。新华社发(周柯毅摄) 大道无垠,初心如磐。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伟大梦想奔去,纵有千难万险,始终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这样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是这样踔厉奋发向未来——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社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悠久的大学往往拥有办学传统、校友支持,社会口碑等方面的优势积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演化都影响着大学的发展进程,刺激着一轮又一轮新大学的产生。尽管新大学继承着大学的基因,但每一轮“新大学运动”的出现及其发展都推动着大学的组织变革和发展模式新生。本研究借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司官网公布的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数据,研究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建在多国的年轻研究型大学是否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状况及其模式。 21世纪已走过第一个25年。在已有“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大学群”的中国,一小批“新兴的”或称为“新型的”研究型大学蓬勃兴起,较早建立的南方科技大学于2010年12月筹建、2012年4月“去筹”;上海科技大学于2012年4月筹建、2013年9月“去筹”;西湖大学在2018年2月得到设立批文。由于这几所新建的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也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教育部批复建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加快:2024年5月建立康复大学(青岛)和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2月建立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6月建立大湾区大学(东莞)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这种年轻研究型大学得以快速发展的案例仅出现在中国吗?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如果是,建在不同国家的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会有相似性吗?建校时间甚至发展速度都相近的大学是否有着相同或至少相近的发展模式呢? 结合如上问题,本研究剖析了多国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状况,用数量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得出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及其特征。为了研究年轻研究型大学的生命历程,把对中国21世纪建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扩展到对具有不长于50年历史的年轻研究型大学群体的研究中。 二、研究总体设计 (一)可供研究的条件 本研究获取研究对象的初始方式是网络查询并不存在的“世界大学名录”,期待得到各国建校时间不长于50年且快速发展的大学。由于国家数量多、语言种类多以及对“快速发展”的非共识,初始努力难以达到研究目标。经查资料得知,拥有“世界年轻大学”数据库的有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和QS(Quacquarelli Symonds)两家公司。为确定数据来源,需要对本研究的数据需求与数据库资源进行匹配度分析。一是比较数据的丰富度:QS安排50所未满50岁的大学上榜(Top50 Under 50),THE安排的是不大于50岁的100所大学上榜(TOP100),后者的数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二是比较所用分析维度与作者研究思想的契合度:QS用声誉调查、论文引用、国际化、师生比、毕业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来判断大学发展,THE则大致基于大学职能来判断大学发展,后者的分析维度比较符合笔者持有的基于职能履行的视角。因此,选择THE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参考。 (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年轻研究型大学”实际上就是建校时间不长的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最早追溯到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将研究引入大学”和“大学举办习明纳(Seminar)”兴起于德国的大学,1810年建立的洪堡大学对大学科研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推进。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的成立,由于其对会员大学的要求和协会的联盟性质,被称作“研究型大学”的松散性组织,尽管当时并没有出现“研究型大学”字样。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以下简称“卡内基分类”)及其带来的多国响应,才使“研究型大学”开始成为多国高等学校体系中的一个类型。由于该分类指标的严格限定,“研究型大学”处在多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的“顶层”。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具有历史纵向的发展与地域横向的“漂移”。罗杰·盖格(Roger Geiger)认为,美国大学协会提出的入会标准是必须进行“高等学习、研究生教育和通过研究促进知识的增长”,即进行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笔者将卡内基分类中有关研究型大学的入选指标概括为“三多”:本科生教育学科数量多,研究生教育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多,联邦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成就的影响下,英国“研究主导型大学”(Research-Dominated Universities)、澳大利亚“研究密集型大学”(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ies)、中国和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也都现身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结合纵向与横向研究,笔者曾在2010年给研究型大学以概念上的“四个强调”:强调博士生的培养能力(数量与质量),强调科研的层次水平与经费额度,强调教授的同行认可度,强调可使上述博士生、教授、科学研究在多学科和学术自由中共同发展的大学环境。 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说明,“年轻”指的是建校时间不超过50年,“大学”指的是“研究密集型大学”。本研究使用THE大学数据库,因此简称研究对象为“年轻研究型大学”。 (三)分析年轻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维度 有关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描述,涉及本研究拟从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维度对年轻研究型大学发展状况及模式进行分析的缘由。由于要借用THE“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数据库资源,本研究采用其五维度分析框架,即教学(含教学声誉、师生比、博士培养成绩、师均大学收入)、研究(含研究声誉、师均大学研究收入、师均论文数)、引用(论文引用影响力指数FWCI)、产业收入(含创新、发明和咨询在内的来自产业和商业的校外收入)和国际视野(含国际教师比、国际学生比、国际合作论文比)。其中的“研究”和“引用”可合成为大学的研究职能,“产业收入”代表大学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上的贡献,“国际视野”既表明扩展的大学(国际)社会服务职能,又表明新时代给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另外,因THE数据库中采用的指标及其权重在2019—2023年间是保持不变的,故本研究采用的是2019—2023年间的数据。 (四)研究年轻研究型大学的样本 我们并不全面掌握世界上具有不长于50年办学历史且发展快速的研究型大学有多少、在哪里,只能将2023年THE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TOP100作为基础样本池,以探索的思路开展选样过程。 1. 关于“年轻”。一是校龄。原初设计是将21世纪建立的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但查询发现,享有一定程度国际影响力的21世纪建立的大学很少;同时认为从仅有20多年历史的大学发展中很难了解这个“小众群体”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于是笔者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大学。二是新建。TOP100样本池中包括重建和重组的大学,出于我国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选择在50年内“平地而起”的崭新大学。经对TOP100所大学官网文献的充分阅读,满足限定条件的备选大学56所。 2. 关于“快速发展”。尽管56所备选大学处在年轻研究型大学TOP100中,但需要考虑拟作为样本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查询发现,56所备选样本中有34所居世界大学TOP300位之后,分析34所大学的所有数据,发现它们的发展优势不明显。由于研究初衷是为了给我国新建的研究型大学寻找可借鉴的经验,瞄准建校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大学中相对前列的大学才是本研究应当关注的对象,所以留下22所大学作为备选样本。 3. 关于“学科”。我国新建研究型大学主要是理工多科性的,迄今为止,尚没有单一学科的新大学呈现出如此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研究世界案例最终也是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于是放弃3所2019—2022年4年数据不可得的医学院校。 最终,以校龄不长于50年且非重建重组、居2023年THE世界大学TOP300同时居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TOP50(满足限定的样本自然进入)的19所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其多维信息见表1。 三、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状况 (一)总体发展描述 将19所样本大学在5个分析维度上的得分与其计入权重后的总体得分绘制图1。排在前两位的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总分都超过70分,明显高于其他样本大学的分数:7所大学总分居60~65分之间(南方科技大学64分排在第6位),10所大学总分都在55~60分之间。 这些大学在教学、研究、引用、产业收入、国际视野5个分析维度上的表现总体上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是国际视野和引用两条折线,产业收入和研究两条折线大致居于纵轴中段,教学基本上居图的下半部。具体来说5个分析维度如下。 一是“引用”。“引用”得分为5所大学维度得分的最高值且邦德大学近满分;13所大学将其各自在引用维度上的表现列为自身5个维度得分的第二名;近乎所有大学都重视论文引用;19所大学的该项均分超过83分。 二是“国际视野”。12所大学的该维度得分为各自最高分(其中8所大学得分在97分以上);但2所韩国大学的该项得分却为自身5个维度得分中的最低值;样本大学的该维度得分均值超过82分。 三是“产业收入”。韩国的2所大学在该维度上表现最好;香港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该项得分列在各自5个维度得分的第二;19所大学的该项得分均值刚过60分。 四是“研究”。这些“研究密集型”大学的该维度表现却呈现出“一般化”。最高分获得者是香港科技大学,75分;最低分获得者是沙迦大学,仅31分;19所大学的该维度得分均值不足52分。 五是“教学”。该维度所含内容的统计口径很宽,各样本大学的表现都不很好。14所大学在该分析维度上的得分都为本身5个维度得分的最低值,19所大学该项得分均值仅为42分。 在教学和研究两个分析维度上,世界顶尖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得分均值竟然“不及格”,吸引我们反思THE所设计的“教学”和“研究”维度的内容合理性。如“教学”维度的内涵是否真的反映出大学教学的质量;又如将“引用”独立设置、“研究”不含科技贡献在内,是否真能代表对大学研究的评价。 (二)建校年代和地域分布差异 了解到样本大学的整体发展状况,可以再分析这些大学在不足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是否显示出因校龄长短和地域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更准确地说,校龄和地域是否影响年轻大学在教学、研究、引用、产业收入和国际视野中的表现? 1. 校龄长短与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笔者按校龄分组对样本大学进行了研究。(见图2)第一组是校龄不足20岁的南方科技大学和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两校在引用和产业收入上的表现都好(比较而言,南方科技大学更注重引用,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更注重与产业的联系),在研究上的表现相近,在国际视野和教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反(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表现不够好,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在国际视野上的得分较低)。第二组的校龄为21~30岁,组内4所大学的发展重点极为相似:在国际视野上的表现都极好,在引用上的表现都居各自5个维度的第二位,卢森堡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在教学、研究、产业收入三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均衡,沙迦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两维度得分都较低。第三组校龄为31~40岁,组内7所大学的发展特点互不相同,主要是在引用、产业收入和国际视野上的表现“各显神通”。除浦项科技大学之外,6所大学的教学得分都为自身5个维度得分中的最低;浦项科技大学在国际视野上得分最低。第四组是41~50岁的“年长组”6校。6校的共同优势在国际视野和论文引用上;阿联酋大学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产业收入得分较高而且相近。 从图2可以看出,论文“引用”和“国际视野”体现出强势,除为数很少的大学外,几乎所有校龄段的大学都很重视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相反,也是除几校之外,“教学”体现出弱势。“研究”可被看作是“可争取的维度”,若把“引用”纳入到“研究”的范畴,目前在“研究”维度上的表现就会发生变化。最后的“产业收入”可称为新兴维度。总体来说,这些样本大学在5个维度上的发展优劣势并不依据校龄的阶段性不同而不同。结论是,在50岁为最大校龄的限制下,大学校龄的长短与其发展维度之间并不构成某种对应关系。 2.地域分布与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已知19所样本大学中的9所地处亚洲,7所在欧洲和3所在大洋洲。图3可见按地域分组的样本大学在2023年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中5个分析维度上的得分和总分。 由图3可以看到:第一,亚洲9所大学可分在三个次级区域,含港澳地区在内的中国大学5所、韩国大学2所、阿联酋大学2所。其中,一是中国5所大学显示三种发展态势:中国香港2所大学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且为世界年轻大学中的佼佼者;中国澳门2所大学的发展形态相似且特别重视“国际视野”和“引用”;南方科技大学表现独特,其引用、产业收入、国际视野和研究、教学似四阶梯顺势而下。二是韩国2所大学的共同点是强调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相对更重视“教学”,不太追求在“国际视野”上的表现。三是阿联酋2所大学都重视“国际视野”和论文“引用”。第二,地处欧洲的7所样本大学,相对而言,在“国际视野”和论文“引用”的成就很大,德国波茨坦大学在5个维度上的表现比较均衡。第三,大洋洲澳大利亚3所大学走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发展路线:论文“引用”和“国际视野”两维度得分极为突出,西悉尼大学和迪肯大学在五维度上的成就几乎相同。 图3可见,亚洲年轻研究型大学在活跃度上和发展态势上的多样化都高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学。特别是,9所亚洲大学中有6所在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上有了进展;中国港澳4所大学和阿联酋2所大学在“国际视野”上的得分都很高。比较来看,亚洲大学在“产业收入”上比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学做得要好,所有样本大学在论文“引用”上的成就大致相近。细化到国家层面,由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各自的社会需求程度和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如此使得年轻大学的发展特征与其在国家/地区的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需要提及的是,满足共同限定条件的样本大学中没有得到来自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大学代表。 (三)年轻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纵向变化 纵向变化指的是在本研究限定的2019—2023年内,19所样本大学发展状况的年度变化。首先要讨论的是各校年度总分变化,再分析参与总分计算的5个维度的得分变化,想了解快速发展的年轻研究型大学是因为哪些方面的优势进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视野的。 1. 从总体上基本稳定到急剧变化的三组大学。当笔者将19所样本大学连续5年的总分以图4呈现时可见三种情况。第一,5年里总分保持基本稳定(变化量在5分之内)的有7所: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庞培法布拉大学、奥尔堡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卢森堡大学、波茨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其中亚洲和欧洲的大学分别为2所和5所;具有30多年历史的大学4所,2所大学刚到第50年。第二,5年总分变化不太大(在6~11分之间)的有8所: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提契诺大学、迪肯大学、西悉尼大学、阿联酋大学和澳门大学。其中亚洲的大学5所、澳大利亚大学2所、欧洲大学仅1所。建校年龄分布在各校龄段。第三,总分变化很大(居15~25分之间)的有4所:南方科技大学、邦德大学、伯恩茅斯大学和沙迦大学。其中地处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学都有,所有校龄段的大学都有。这样,样本大学在纵向年度上,其总体的稳定或变化状况并不以地域、也不以校龄为依据。 2. 单维度表现变化不大的年轻研究型大学。图4的总分变化可能来自大学在某维度表现的急剧变化,也可能来自几个维度的复合性变化。若要了解大学在办学成就上的变化,需要对其多年成绩进行纵向观察。雷达图能够帮助我们形象地观察乃至判断这些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从对19所样本大学绘制的各校连续5年的雷达图来看,有10所大学在5个维度上的变化都不大(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庞培法布拉大学、卢森堡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提契诺大学、西悉尼大学、奥尔堡大学、迪肯大学),有的大学的某个或某几个维度甚至基本不变。它们中有5所、3所和2所大学分别地处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相对而言,欧洲的卢森堡大学和提契诺大学、亚洲的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在多个维度上的表现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其中的卢森堡大学和澳门大学、提契诺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变化形态两两相似;这4所大学中的3所的校龄都居比较年轻的21~30岁之间。最为特殊的是具有38年校龄的浦项科技大学,连续5年的雷达图均呈稳定状态,仅在“引用”上发生变化且随年代递进而得分下降,在“国际视野”上的得分令人吃惊地低,但在“产业收入”上一贯表现极好。 3. 单维度表现变化很大的年轻研究型大学。大学个体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依据其总分,而总分是对大学在五维度上的得分的加权总和,所以总分依赖大学在分维度上的表现。大学都有各自的重点工作领域和着力方向,做不到也不必要做到各项工作“齐步走”。经过对19所样本大学连续5年的五维度表现雷达图分析,本研究发现有5所大学的纵向发展主要依赖其在某单一维度上的表现。 图5中的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波茨坦大学的主要变化发生在“产业收入”单维度上。香港科技大学在“引用”“国际视野”“研究”“教学”四个维度上的表现基本稳定,只是2023年在“产业收入”上的得分比前一年的65分提高了30分。如此带来该校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从2022年的第66名回升到第58名。与其相似,香港城市大学唯一的较大变化也是2023年在“产业收入”上的表现比2022年提高了30分,也使其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比2022年上升了52位,进入到前100名中。波茨坦大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伯恩茅斯大学和邦德大学的主要变化发生在“引用”这一维度。前者从2019年的52分逐步提高到2023年的88分,后者前4年基本稳定只是在2023年得以“突进”并达到近满分。邦德大学仅用一年时间在某一个分析维度上发生如此大的进步是难以复制的案例。 图5呈现的是因在单维度上的大幅进步带来的大学整体进步的实践案例。 4. 多维度表现急剧变化的年轻研究型大学。兼顾5年纵向变化大和/或雷达图图形独特的情况,4所样本大学在多维度上的表现呈现的是急剧变化,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阿联酋大学和沙迦大学。 从图6观察到,从“蔚山科技大学”改名的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在“产业收入”上的表现很好且成绩连年提高(2019年70分,2023年90分);在“教学”上的得分是所有样本大学中最高的且连年提高(2019年32分,2023年54分);在“研究”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尽管其在“引用”和“国际视野”两维度上的得分连续下降,但因其在前3个维度上的进步,助力其在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中的位置从2019年的第20位提高到2023年的第10位,2023年进入世界大学的前200名(第174名)。 南方科技大学是所有样本大学中最年轻的,从筹建日起到数据可得的2023年只是13岁,即使在年轻大学群里都堪称一个特别的存在。5年中,其在“引用”维度上的表现居高分稳定;“研究”上的得分快速提高(2019年26分,2023年60分);在“产业收入”维度上的得分得以“过山车”式的变化(2019年不足38分,2021年达到97分,2023年回到78分)。尽管其在“国际视野”上的得分徘徊于60分前后,“教学”表现的最高分只有36分,但其在前3个维度上的成就助其在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中从2019年的第55名“飞升”到2022年的第13名,2023年进入世界大学的前200名(第166名)。从实地调研中得知,该校的国际教师和国际合作论文所占比例都很高,但其招收的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不高。 阿联酋大学的“产业收入”从2019年的47分到2023年的73分;“研究”方面从稳定了4年的30分提高到2023年的44分;“引用”上从2019年的70分到2023年的82分;“国际视野”在90分前后保持稳定;“教学”则在32分持续不动。在不同分析维度得分的正加负减使其在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中的位置从2019年的第70名上升到2023年的第38名,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相应地从连续4年的350名之后到2023年的300名之前。 沙迦大学是样本大学中排在最后但进步最大的案例。主要改变发生在“引用”维度上的“绝对”且连年提高上(从2019年的24分逐步提高到2023年的97分);“研究”上5年提高了16分;“国际视野”保持在99分的高位稳定;“教学”方面的提高不多;“产业收入”上的提高更少。在前3个维度上的表现帮助该校在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中从2019年和2020年的第201~250名提高到2021年和2022年的第177和第89名,再到2023年的第43名,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则从2019年的800名之后提高到2023年的300名之前。这样的进步幅度确实让人震惊。 四、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将论文“引用”固定在时钟12点,以产业收入、国际视野、研究、教学为顺时针序,用2019—2023年得分数据绘制出19所样本大学的93幅年度状况雷达图(17×5+2×4)和19幅纵向发展雷达图。在对112幅雷达图进行对照分析的基础上,用简单聚类方式归纳出快速发展的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具有两种发展模式,据其形态分别称为“谷仓形”和“纺锤形”,本研究仅以2023年数据为代表做出图7。 7所大学呈现出“谷仓形”的发展模式: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波茨坦大学。来自亚洲的大学5所和欧洲的大学2所,处在多校龄段,其平均校龄32岁且2所20岁以下校龄的大学都在此组中。该组大学有如下特征:其一,共同的外貌形似“谷仓”,各校在5个分析维度上的表现比较均衡但也并非平均用力,也分轻重;其二,各校的“谷仓顶点”依据该校在5个维度上的表现而定:来自中国香港的2校以“国际视野”、来自韩国的2校以“产业收入”、来自中国的南方科技大学以“引用”分别为各校的“谷仓顶点”,来自欧洲两国的2校的“谷仓顶点”互不相同;其三,“谷仓”有大小之分,香港科技大学的“谷仓”很大而波茨坦大学的“谷仓”很小。总体上看,依据2023年总分数据,排在19所世界年轻研究型样本大学前列(前6名和第8名)的大学都呈现出“谷仓形”发展模式。 12所大学呈现出“纺锤形”大学发展模式:庞培法布拉大学、卢森堡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提契诺大学、西悉尼大学、奥尔堡大学、阿联酋大学、伯恩茅斯大学、迪肯大学、邦德大学、沙迦大学。其中有5所欧洲的大学、4所亚洲的大学、3所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大学,它们也都处在多校龄段,平均校龄37岁且4所接近或等于50岁的大学在此组中。该组大学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一,共同的外貌形似“中间粗两头尖”的“纺锤”,数据显示上下两端的“引用”和“国际视野”得分高甚至很高;其二,处在中部的“教学”“研究”“产业收入”表现比处在两端的两个维度上的表现要逊色许多,但各校又有各校的特色:如,阿联酋大学的“产业收入”较有成绩(得分72.5分),奥尔堡大学的“研究”不错(得分近58分),卢森堡大学的“教学”表现亮眼(约50分);其三,“纺锤”并无明显的大小之分,这是因为各校在5个分析维度上的表现不均衡所致。总体上看,从2019—2023年的数据呈现特点中发现,呈“纺锤形”发展模式的年轻大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征,主要是“守住”在论文“引用”和“国际视野”两个维度上的成就。而依2023年的总分数据,排在19所世界年轻研究型样本大学中、后段(第7名和第9至第19名)的大学都呈现出“纺锤形”发展模式。 为了增强对前文研究得出的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呈“谷仓形”和“纺锤形”两种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19所样本大学在论文引用、产业收入、国际视野、研究、教学等5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归类,最终得到两组聚类中心,(见表2)分别进入此两个类型的大学与图7所示的呈两种模式的大学相同。K-means法得出的聚类中心本身就清晰地表达了两类大学之间的差异。比较来看,类型1对应着“谷仓形”,呈现这种发展模式的大学在5个分析维度上的表现相对均衡;类型2对应“纺锤形”,呈现这种发展模式的大学具有“高引用、高国际化”的特色。 本研究最终发现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有两种,分别为“谷仓形”和“纺锤形”。尽管中国香港2所大学、韩国2所大学呈“谷仓形”发展模式,中国澳门2所大学、阿联酋2所大学、澳大利亚3所大学呈“纺锤形”发展模式,尽管呈“谷仓形”发展模式的大学稍偏年轻,呈“纺锤形”发展模式的大学稍偏年长,但只能说,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并不具备地域分布和校龄段分布的特征。比较来看,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相比欧洲来说更为积极主动,欧洲高等教育发展有可能处于更为成熟与饱和的状态中。 五、研究结论和对大学排名指标的反思 中国新建研究型大学的积极性很高,在21世纪第二个25年里还会持续。本研究呈现了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模式,我们需要博采众长,认真学习和借鉴他国建设年轻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本研究发现可在如下三方面回应开篇提问,并对大学排名指标进行三点反思。 (一)研究结论 1. 快速发展的年轻研究型大学不仅出现在中国,也出现在其他国家,但其发展活跃度具有国别差异,如亚洲的中国、韩国和阿联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积极性很高,欧洲的荷兰、西班牙、德国、卢森堡、瑞士、丹麦和英国的积极性较高。南美洲、北美洲和非洲国家的积极性不高,也许是因为它们的年轻大学在THE数据库中呈现不够好,当用共同标准衡量时没有大学入选。这样看来,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尚未在世界范围形成竞争态势,只是在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某些国家呈现繁荣景象。这说明,新建研究型大学的积极程度与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饱和度、高等教育财政的充足度、适龄人口的峰谷变化、国际学生的流入流出等因素相关。 2. 快速发展的年轻研究型大学呈现“谷仓形”和“纺锤形”两种发展模式。同一洲域的大学不具有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这些建校历史短于50年的年轻研究型大学来说,若以十年为一段生命周期,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居于相同生命周期的大学具有相同发展模式的判断;也不存在建校时间越长,大学发展越好的判断。所以,年轻大学不必担心因年轻做不到快速进步,也无需背上历史短不能创造办学奇迹的包袱。校史最长的大学不一定就是某洲或某国成就最大的大学。 3. 几乎所有的年轻研究型大学都重视论文引用和国际视野,此两个维度同时是研究型大学的群体追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样本大学重视来自产业的收入,且它们都排在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的前列,(见图1)这就形成一种新现象:重视来自产业的收入是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韩国的2所样本大学给我们一个新的范例,用大学与产业的良好关系弥补它们在国际化表现上的不足。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所有的样本大学不大重视教学(指THE指标中的教学得分不高),也并不是具有教育传统的历史越长的大学其教学成就越高。这种对教学的重视不够正是全球研究型大学,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需要尽快改变的,也给新建的研究型大学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超越传统大学的机会。 (二)对大学排名指标的反思 本研究以教学、研究、引用、产业收入和国际视野作为世界年轻研究型大学发展状况的分析维度,这是以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为基础的。作为研究者,需要对排名指标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反思。 1. 大学不能应对排名指标运行。一是指标难以表达大学发展的真实内涵。如本研究所用的“教学”维度的内涵就不能涵括大学教学的内在,“产业收入”维度的内涵也不能表明大学与产业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二是指标都是量化的,必须把非量化的材料——如大学理念与精神、学风与教风等——转换成量化数据,这种转换产生失真,失去的可能是“大学的魂”。所以,如果应对大学排名指标运行大学,就会被不科学、非完整的指标“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大学的灵魂”。 2. 必须考虑排名指标背后的大学运行规律。如本研究所用的“国际视野”维度,已成为年轻大学跻身顶尖大学行列的“机会性”指标,用此作为分析维度的目的,并非为了达到几个比重,而是要提高大学的国际知名度,扩展现代大学的办学视野和“朋友圈”,并与他人并行在“世界前沿”;“产业收入”也如此,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来自产业收入的本身,在大学已走上社会、紧密连接科技的今天,其发展的生命力与大学和产业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3. 大学的改革创新要走在指标变化的前面。从2024年起,THE世界大学排名和年轻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有了变化:“教学”维度未变;“研究”维度改变成“研究环境”维度但内涵未变;“产业收入”维度改变成“产业”维度并将“引用大学论文的国际专利数”并入内涵中,同时提高了“产业”维度的权重;“国际视野”维度中增加了“出境交换生”内容但暂未给出权重;最重要的是将以前的“引用”维度改变成“研究质量”维度,除保持用引文影响力指数(FWCI)之外,增加了“研究实力、研究优秀表现(优秀论文数)、研究影响力(被重要论文引用的数量)”。尽管THE在排名指标上的改变实属不小,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这就需要众多的大学实行改革与创新,用其实践案例来丰富大学发展理论,推进世界大学发展评价上的创新。 我们已经进入社会变革的新时代,已处在由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提出挑战的环境中,人工智能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近乎全面的挑战。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知识生产”的模式一再发生变革,大学与政府、与广大民众、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一再发生改变。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更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含年轻研究型大学),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可能,其结果又会出现不同的大学发展状况、不同的大学发展模式。 需要交代的是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尽管笔者坚持认为THE排名指标及其权重尚需完善,所有大学都不能按照其排名指标办学,不能依照大学的排名目标来定位发展,但为了得到世界年轻大学的发展状况,本研究不得不借用THE世界年轻大学的公开数据。 (感谢南方科技大学周垚和杨松楠的帮助。) 【沈红,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8期
中国担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工作成果清单 (共313项) 中方2024年7月4日至2025年9月1日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其间,中方举办系列活动,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达成系列合作共识,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提出多项倡议。 一、举办活动 (一)主席国主要活动(共110项) 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2.“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 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协调员理事会会议 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二十次会议 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第二十次会议 7.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四十二次会议 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边防部门负责人第十次会议 9.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联合反恐演习 1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负责人第十五次会议 1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高官会 1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缉毒执法专家工作组会议 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易制毒化学品管制专家工作组会议 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法律基础专家工作组会议 1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部门减少毒品需求专家工作组会议 16.上海合作组织“蛛网”禁毒行动 17.上海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毒罪办高级别边会 1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际军事合作部门会议 1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 2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通信和信息技术发展部门负责人第四次会议 2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第十次会议 2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第六次会议 2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政部门高官会 2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第十二次会议 25.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第五次会议 2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科技部长第九次会议 27.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协调员会暨高官会 28.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29.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理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3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海关合作工作组第四十次会议 3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植物检疫部门负责人第二次会议 3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第六次会议 3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二十二次会晤 3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第九次会议和第十五届“教育无国界”教育周活动 3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门领导人会议 3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负责人第八次会议 3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卫生部长第八次会议 3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体育部长第四次会议 39.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 4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常驻秘书处代表会议 4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务预算问题专家工作组会议 4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扩员问题专家会议 4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交部干部问题专家会议 4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交部法律问题磋商 4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完善上海合作组织运作机制的磋商 4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交部新闻部门磋商 47.上海合作组织工会领导人会议 4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投资促进工作组第九次会议 4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电子商务工作组第八次会议 50.上海合作组织标准化合作会议 51.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 52.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 53.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大会 5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单一窗口”合作交流会 55.上海合作组织军事医学研讨会 56.上海合作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研讨会 57.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 58.2025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论坛 59.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 60.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 61.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 62.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 63.上海合作组织工商论坛 64.上海合作组织仲裁法律论坛 6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国际论坛 66.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大学校长论坛 67.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论坛 68.上海合作组织经贸法律服务论坛 69.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媒体合作论坛 70.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 71.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论坛 72.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发展论坛 73.上海合作组织智库论坛2024 74.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 75.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 76.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电子商务产业对接活动 77.“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 78.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明对话系列活动 79.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系列活动 80.“一起看中国·和合之旅”媒体活动 81.“和合共生共创未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文交流活动 82.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媒体代表访华活动 83.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和防盲交流活动 84.出版《新时代的上合故事》 85.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精英“感知共富路”活动 86.上海合作组织中青年军官交流活动 87.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 88.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文化交流营 89.“上海合作组织+”青年智库沙龙 90.“女性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研讨会 91.上海合作组织世界遗产影像展 92.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出版产业大会 93.2024上海合作组织昆明国际马拉松 94.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9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 9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97.2024上海合作组织冰球邀请赛 98.2025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雪地足球赛 99.上海合作组织雪地自行车赛 100.第六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赛 101.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 10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 10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 104.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 10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议员研讨班 106.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法律服务高级研修班 1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审计官员研修班 108.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部长级研讨班 10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宫颈癌与乳腺癌预防与控制国际培训班 110.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研修班 (二)中方举办的其他活动(共77项) 11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二十次专家会 112.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四十二次会议法律专家会 1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边防专家会 1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专家工作组会议 11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植物检疫部门专家会议 116.上海合作组织大学2025年年会 117.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国)数字教育成果展 118.“邂逅上合·大美新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少年践学活动 119.“上合青年·邂逅青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少年践学活动 120.第七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会议暨双碳战略智库签约仪式 121.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 122.“丝路电商”云上大讲堂上海合作组织专场 123.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专题推介会 124.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 125.“2025上合云品好品山东”电商直播活动 126.2025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 12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开幕式暨青年歌会 128.“你好!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行商来华踩线活动 12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 130.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少年”青少年应急医学训练营 131.“上合时间”视听栏目共建交流活动 132.“视听融情和合共行”视听节目展播互播活动 133.2025丝绸之路万里行·上合之路 134.《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展播 135.《美美与共·上合之夜》——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经典音乐联演 136.“上合青春正当时”媒体行动 137.《上合之约》系列圆桌会 138.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高校联盟成立仪式 139.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智库联盟成立仪式 140.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研讨会 141.上海合作组织儿童新年音乐会 142.上合大家庭青少年友谊林植树活动 143.“同一片蓝天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儿童画展 144.上合书架(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捐赠图书) 145.“喜迎上合峰会共绘津彩画卷”青少年绘画比赛活动 146.“上合之约津彩国际”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文艺展演暨天津大学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 147.“津通上合”音乐汇(回家篇和团聚篇)——2025天津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 148.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国际冰壶邀请赛 149.2024“上合之夏”人文交流活动 150.“2024-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旅游文化季启动仪式暨哈萨克斯坦旅游推介周活动 151.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旅游“首发团”暨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启动仪式 152.“2024-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文旅交流周暨“国际友人@Qingdao”活动 153.人工智能+医疗及创新医药器械专题展 154.国际医疗保障政策交流互鉴圆桌会议 155.医疗健康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156.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圆桌会议 157.营养健康食品国际标准研讨会 158.2024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昆明文化交流活动 159.2024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 160.“上合之树”数字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 161.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废弃物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活动 162.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领导力提升研修班 16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海关隶属关长行政能力提升研修班 164.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研修班 165.上海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发展研修班 166.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产品推广及贸易发展研修班 167.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升口岸通关能力研修班 16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亚信国家公务员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 16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领军人才研修班 170.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协同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共同提升海关监管环节反恐怖防范技能培训班 17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反恐合作研修班 17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 17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 174.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管理研修班 17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跨境电商合作发展研修班 176.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及疾病控制研修班 177.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学校类管理研修班 178.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媒体从业人员研修班 179.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合作海关高级官员研修班 180.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研修班 181.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研修班 182.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发展研修班 18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产品市场发展与贸易研修班 184.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能源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修班 18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清洁能源标准化官员研修班 186.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道援助工作能力建设研修班 187.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酒类流通管理及推广研修班 二、成果文件 (一)峰会成果文件(共24份) 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 2.上海合作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 3.关于给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地位的决议 4.关于“上海合作组织伙伴”地位的决议 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极端主义意识形态2026年至2030年合作纲要 6.《上海合作组织2030年前能源合作发展战略》实施路线图 7.关于签署《关于修订二〇〇四年六月十七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上海合作组织关于秘书处的东道国协定〉的议定书》的决议 8.关于宣布吉尔吉斯共和国乔蓬阿塔市为2025-2026年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的决议 9.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过去一年工作的报告 10.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2024年工作的报告 11.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获得独立国家联合体观察员地位的决议 12.关于签署《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与俄罗斯会展基金会谅解备忘录》的决议 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的协定 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禁毒中心的协定 1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 16.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声明 1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绿色产业合作的声明 1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声明 2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 2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有效处理和应对世界毒品问题的声明 2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声明 2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关部门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声明 24.关于修订二〇〇四年六月十七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上海合作组织关于秘书处的东道国协定》的议定书 (二)机制性会议成果文件(共25份) 2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二十次会议纪要 26.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2024年工作的报告 2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第二十次会议联合声明 2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2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第十次会议联合声明 3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第六次会议纪要 3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第十二次会议纪要 3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关于“丝路驿站”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3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部长会第五次会议纪要 3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2030年前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 35.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成员行关于上合组织银联体成立二十周年的联合声明 36.关于白俄罗斯(储蓄)银行股份公司加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合作)协议的议定书 3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植物检疫部门负责人第二次会议联合声明 3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第六次会议联合声明 3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 4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二十二次会晤纪要 4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门领导人会议纪要 42.上海合作组织2025年文化交流项目清单 4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第九次会议乌鲁木齐倡议 4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第九次会议联合公报 45.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第九次会议纪要 46.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数字教育发展计划 47.第十五届“教育无国界”教育周工作方案 4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卫生部长第八次会议纪要 4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体育部长第四次会议纪要 (三)中方主办活动成果文件(共41份) 50.共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倡议 51.“应急医学合作发展”倡议 52.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合作青岛倡议 5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共同宣言 54.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成果清单 55.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郑州共识 56.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谅解备忘录 57.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与伊斯兰合作组织新闻通讯社联盟新闻合作谅解备忘录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与土耳其共和国德米罗兰通讯社合作协议 59.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媒体合作机制倡议 60.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典型案例 61.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与实践(20个) 62.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高校联盟倡议 63.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智库联盟倡议 64.上海合作组织工会领导人会议共识 65.上海合作组织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 66.上海合作组织仲裁法律论坛国际合作倡议 67.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民间交往可持续发展行动共识 68.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沈阳倡议 69.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倡议 70.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青岛倡议 71.共同的家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发展愿景民意调查报告 72.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73.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办公室与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校长委员会谅解备忘录 7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吉尔吉斯共和国数字发展与技术创新部关于共同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吉尔吉斯斯坦)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75.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全俄地方自治发展协会合作备忘录 76.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乌兹别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外交中心合作备忘录 77.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合作备忘录 78.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蒙古和平友好组织合作备忘录 79.中国中亚友好协会与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 80.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俄中友协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分会关于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协议 81.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俄中友协萨拉托夫州分会关于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协议 82.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城市联盟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协议 83.沈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埃及-中国友好协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 84.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特劳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意向书 85.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建立友好区州关系协议书 86.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榆林市与俄罗斯联邦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 87.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和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弗拉季高加索市友好交流与合作意向书 88.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沈阳市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州布哈拉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 89.中华人民共和国沈阳市和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 90.中华人民共和国沈阳市和白俄罗斯共和国莫吉廖夫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意向书 三、合作倡议 (一)中方在天津峰会上提出的倡议(共23项) 1.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平台 2.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 3.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 4.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 5.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 6.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 7.中方在有需要的成员国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 8.中方2025年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 9.中方未来3年对银行联合体成员行新增发放100亿元人民币贷款 10.中方从2026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 11.未来5年,中方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 12.未来5年,中方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 13.未来5年,中方将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14.中方持续实施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15.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建设好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 16.中方欢迎各方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7.中方邀请有条件的国家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18.中方将办好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 19.中方将办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论坛 20.中方将办好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 21.未来5年,中方将为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治疗50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2.未来5年,中方将为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实施5000例白内障手术 23.未来5年,中方将为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开展1万例癌症筛查 (二)中方其他倡议(共13项) 24.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部门负责人会议”更名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数字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长会议” 25.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教育联盟 26.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科研合作项目 27.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丝路驿站” 28.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协作应急信息共享系统 29.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媒体合作机制 30.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合作与职业教育多边合作网络 31.设立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二期 32.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 33.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传统医学医疗技术合作交流培训 34.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教育发展智库 35.开展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36.推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大会召开,通过多种方式收听收看活动盛况,大家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反响热烈。 铭记历史,坚定信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表达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意志和决心,阅兵式充分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铸就的强大国力军力,全面彰显新时代强国强军之路,极大鼓舞了军心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哈工大将始终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擦亮国防军工底色,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洪亮: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阅兵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和军魂,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强大、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看到陆海空同时亮相,感觉到我们科技强国取得了实效。作为医生来讲,在这个过程之中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不断提升技能,在健康中国建设上做出应有贡献。 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启示与未来的方向,言辞铿锵、意蕴深远,令我们倍感振奋,深受教育。阅兵场上,三军将士步伐坚定、斗志昂扬,现代化装备依次亮相,不仅彰显了国威军威,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充分展现了国家捍卫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为国家的军事发展成就由衷自豪,也更加清醒认识到了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立足新征程,齐齐哈尔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切实将其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红色基因传承,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抗战历史、国防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以教育之力筑牢未来根基。 七台河市教育局局长范明军:今天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我心潮澎湃。阅兵场上,受阅部队步伐铿锵,装备精良,展现出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和平的守护。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让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铸就忠诚的灵魂,在学习中续写报国初心,在钻研知识、探索创新中锤炼过硬本领,以史为鉴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黑龙江财经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郭晶:满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阅兵式不仅展示了中国大国崛起的实力和威望,更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和决心。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热切期盼,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鹤岗市第二中学教师徐边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这次阅兵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自豪和振奋,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责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通过讲述抗战历史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齐哈尔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2022级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铁流滚滚的阅兵方阵,以雷霆之势彰显了国力军威,更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生动诠释。作为新时代的齐大青年,我将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以青春之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九年17班学生马英哲:天安门广场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当铿锵有力的正步声震彻云霄,新型战车如钢铁洪流般驶过长安街,战机拖着彩虹般的轨迹掠过长空,我深受震撼。参阅官兵那坚毅的眼神,如星火般灼灼,映照着强军兴军的时代华章。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铮铮誓言: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这场阅兵仪式,让我领略到了大国崛起的底气,更读懂了和平的珍贵。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方能国安。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勤学求知,锤炼本领,将青春热血融入时代洪流,以今日之奋斗,铸就明日之中国。 致敬先烈,奋力前行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迎东: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阅兵式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坚定信心,也为哈工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强国必先强军,学校要牢记嘱托,紧贴强国强军需要,勇当“三海一核”领域排头兵,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迟宝旭: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大学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动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四项办学战略”,聚力实施全面图强“六大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建设优质、创新、开放、智慧、幸福、勤廉“六个黑大”,奋力谱写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新篇章,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龙江振兴发展中展现黑大担当、作出黑大贡献、书写黑大荣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和伟: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展示了国家的强大与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也是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承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39年来定期开展全国仅存的汪雅臣烈士遗首保护工作,将抗战历史中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红色事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医药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牡丹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文韬: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共同铭记历史,就是要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我们将坚持高站位部署、高质量推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方阵。 黑龙江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副处长吴頔: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内心深受震撼与鼓舞。这场跨越时空的庄严检阅,不仅是对历史烽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为新时代国防教育注入了磅礴力量。抗战胜利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中流砥柱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以史为鉴,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国防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 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院长柳波:九三大阅兵令14亿中国人倍感振奋!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行动。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名能源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信念跟党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致力维护能源安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郭姝: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根本所在。我们致敬先烈,更要赓续精神。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日常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情、强国志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绥化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杨滢煊:80年前的今天,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也为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80年后的今天,九三阅兵展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决心和信心。历史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记录着成败得失的智慧,既是我们赖以立足的根基,也是指引未来方向的罗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历史的厚度与温度融入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以敬畏之心对待各项工作任务,在承接使命中开创未来,真正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教育的征途,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大庆市让胡路区第46中学语文教师齐金颖:9月3日,中国以一场盛大的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表达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通过讲述抗战故事、观看抗战影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道德模范、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羲檬:作为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受邀现场观礼九三阅兵,倍感荣幸,无比激动,同时也深感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和平的来之不易。英雄不朽,使命在肩。作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我会把阅兵展现的国威军威和民族自豪感、凝聚力,传达给每一个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一同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写好青春献给祖国的时代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鸡西市跃进小学学生王斓熹: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我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阅兵式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国家发展与军队建设成就。看着一辆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坦克驶过广场,一架架战机以磅礴气势掠过长空,官兵们迈着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步伐,我由衷地为祖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点赞。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和平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以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勇担重任,强国有我 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琳:本次大会宣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强意志,凝聚了奋进前行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带领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哈尔滨理工大学必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贡献理工力量。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总督学王冬梅: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我心潮澎湃,抗战胜利大阅兵的每一幕都令人热血沸腾。当抗战老兵颤巍巍地敬起军礼,那是历史的厚重,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当钢铁洪流威武驶过,那是今日中国的坚实底气,更是守护和平的强大力量!为一名教育督导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倍加努力,通过切实有效的督导工作,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校园的每一堂课,让青少年了解先辈们的伟大付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哈尔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泉:这次盛大阅兵,集中展示中国发展伟绩,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刻彰显中国精神特质,再次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自信与担当,既震撼、又振奋,受洗礼、淬斗志,强底气、增信心,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心、报国志、强国梦。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锚定建设教育强国奋斗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十大工程为抓手,让红色基因深植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奋斗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哈尔滨教育力量。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艳斌:全程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内心深受震撼、倍感振奋。作为地处祖国北疆、兼具生态与边疆特征的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将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际行动,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和本地抗联精神、戍边文化等红色资源,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研学、英模宣讲等形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心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厚植家国情怀。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双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宏利:观看了九三阅兵盛况,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这场彰显国威、凝聚民心的盛典,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鲜明表达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积极投身教育工作,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五育工程”六年规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推动“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民生基建项目。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教育体育改革之新成效,奋力书写双鸭山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团委书记焦晋鹏: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我心潮澎湃,深受震撼。人民子弟兵整齐划一的步伐,先进精良的装备,无不彰显大国威严和强国实力。这不仅是一次国力军威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倍感自豪,也更觉使命在肩。作为一名高校共青团干部,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这份激动与自豪转化为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蓬勃青春力量。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晓辉: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是我矢志不渝的使命。我会赓续“科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征程中深耕不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培育具有矿业特色、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高文举:八十载沧桑巨变,作为中华儿女深感振奋,倍感骄傲。铭记,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奋斗,是对未来最好的作答。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韩雪:盛大阅兵,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坚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的政治自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和强大实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把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取得的历史成就源源不断地讲授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筑牢“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努力将教学成效转化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区域国别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于洋:我和学生一同收看了九三阅兵,胸中激荡着难以平复的热流,万千心绪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翻涌不息。作为黑龙江大学的一名辅导员,我将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把抗战精神、抗大精神、龙江精神和黑大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讲好抗日英雄牺牲奉献、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讲好人民军队披坚执锐、守护山河的铁血担当,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奥学院冰雪运动专业教授陈文红:当看到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编队护卫旗帜以及徒步方队中代表“一老一新”的抗战老部队和军事力量新布局时,我深刻感受到“抗战精神与体育精神的相通之处”,那种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意志品质,正是我们在冰雪运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核心价值和体育精神力量。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冰雪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教学动力,为培养更多优秀冰雪运动人才而不懈奋斗!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伊春市乌翠区翠峦第三中学教师潘启明: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鲜明传递出中华民族铭记历史伤痛、坚定开创未来的决心与担当。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始终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三尺讲台为阵地,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养分,通过挖掘抗战历史中的精神密码,用鲜活故事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以家国情怀浸润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感悟精神中厚植爱国情怀,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
400所高校都在用的翻译教学平台
试译宝所属母公司